小米汽车又得奖了,“2025国际压铸大赛最佳结构奖”。
雷军高调转发,官方通稿写得天花乱坠:什么“20合1一体化压铸”“扭转刚度同级领先”“141L超大前备箱”……技术参数堆得比车还高。
![]()
可网友不买账,评论区直接炸锅:“笑死,该颁个‘最佳燃烧奖’吧?”“抄保时捷的屁股都还没捂热,就急着领奖了?”
这话难听,但扎心。不是大家见不得小米好,而是一边高喊“自研突破”,一边整车设计神似保时捷Taycan、细节处处对标法拉利,嘴上硬说“没有抄袭”,脸皮未免太厚。
看看YU7的车身线条、溜背造型、贯穿尾灯、甚至连轮毂样式,别说“灵感借鉴”,连遮羞布都懒得扯了。更别提内饰布局、中控交互逻辑,几乎照搬高端电车模板。雷军嘴上说着“尊重原创”,转头就把别人的审美成果,当成自己的“创新”。
![]()
最讽刺的是,这次获奖的“一体化压铸铝三角梁”,本质上是制造工艺的进步,和整车设计是否原创毫无关系。可小米偏偏把一个零部件奖项,包装成“整车技术领先”的象征,仿佛得了压铸奖,就能洗白外观争议。这操作,堪称“偷换概念式营销”。
网友怒骂雷军是“伪君子”,不是没道理。
你可以说小米在三电、智能座舱、工厂自动化上有真本事,毕竟4万台月销摆在那儿,市场认的是产品力。但既然做的是高端车,就别一边吃着设计红利,一边装无辜。承认借鉴不可耻,死不认账才丢人。
![]()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技术叙事掩盖设计争议”的套路,正在成为某些新势力的标配。动辄拿“全球首创”“行业第一”当挡箭牌,用一堆专业术语糊弄大众,仿佛只要电池够大、压铸够强,外观像谁都不重要。
可消费者买车,看的不只是参数,还有审美尊严。当满大街都是“保时捷平替”,原创设计的价值就被彻底践踏。
当然,也有人替小米辩护:汽车行业百年来本就是互相借鉴,特斯拉早期也抄过丰田生产线,大众甲壳虫和保时捷356本是亲兄弟……
这话没错,但关键在于态度。丰田从不否认学习欧美,比亚迪公开致敬经典,就连蔚来也承认ET7设计受A7启发。唯独某些品牌,把“借鉴”说得理直气壮,被质疑就甩锅“外行不懂工业设计”,甚至反咬一口“黑子带节奏”。
![]()
这就不是技术问题,是诚信问题。
小米能快速起量,靠的是性价比、生态联动和雷军个人IP。但要真正跻身高端,光有销量不够,还得有对行业的敬畏和对原创的尊重。否则,就算压铸技术拿遍全球大奖,也难逃“高级缝合怪”的标签。
说到底,网友反感的不是小米造车,而是那种“既要又要”的傲慢:既要享受成熟设计带来的市场红利,又要标榜自己是颠覆者;既想收割保时捷粉丝的审美认同,又不愿承认站在巨人肩膀上。
![]()
今天这个“最佳结构奖”,或许在工程圈实至名归。但在公众眼里,它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技术自信与设计诚实之间的巨大裂痕。
雷军常说:“做感动人心的好产品。”
可真正的好产品,不该只让工程师感动,更要让消费者觉得,这钱花得踏实,而不是花在一张“山寨脸”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