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力腾飞势迅猛
中国汽车这几年,发动机热效率这块儿进步得让人眼前一亮。过去几年里,本土车企从跟跑到并跑,甚至局部超车,靠的就是实打实的研发投入和市场反馈。拿比亚迪来说,他们的第五代DM混动系统里,那款1.5L发动机热效率直接冲到46.06%,这数字搁全球量产机里头,稳稳是顶尖水平。
![]()
比亚迪这套DHE技术,核心是高压缩比加上缸内直喷和米勒循环的组合拳,让燃料烧得更干净,能量利用率高出一大截。2024年6月技术日上公布这事后,车圈就炸锅了,好多老司机直呼内燃机还有救。
再看奇瑞,他们的2.0T发动机热效率超48%,这在2025年上海车展上亮出来,现场就成了焦点。奇瑞没少折腾,从缸盖设计到活塞环的涂层,全都优化到极致。结果呢,实际油耗低了15%以上,开着不费油,还动力足。
![]()
长城汽车的Hi4系统也跟上节奏,41.5%的热效率在越野车上用,爬坡超车那叫一个稳。说真的,这些进步不是天上掉馅饼,得益于本土供应链的成熟。零部件供应商从以前的进口依赖,转到自产自销,成本下来了,迭代速度也快了。2023年到2025年这两年,中国插电混动车销量翻了好几倍,市场逼着企业必须硬刚技术关。
![]()
其实,热效率说白了就是发动机把油的化学能转成机械能的效率。以前中国车企多在35%徘徊,那时候日本的丰田和本田早玩到40%以上了。可现在呢,我们用上了废气再循环EGR和稀薄燃烧这些招,定点工况下直接逼近50%。吉利极氪的9X车型,2.0T涡轮增压机43%的效率,日常通勤省油省心。
长安汽车的蓝鲸系列也一样,2024年升级后,热效率拉到44%,还加了可变阀门升程,适应不同路况。数据摆这,2025年上半年,中国发动机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一,涉及燃烧优化和热管理一大堆。政策上,国家推双碳目标,补贴和标准都往高效低排倾斜,这让车企更有底气砸钱研发。
![]()
别光说大厂,小企业也跟着沾光。像一汽解放的柴油机,热效率从38%调到42%,商用车油耗降了10%。这不光是技术活,还得有产业链支撑。宁波的轴承厂、上海的喷油嘴供应商,全都升级设备,精度从微米级到纳米级。
结果呢,2025年出口数据亮眼,比亚迪的DHE模块卖到东南亚,奇瑞的T系列进军欧洲。说实话,这势头迅猛得像脱缰野马,过去靠模仿,现在靠创新。热效率高了,排放低了,用户买账,销量自然水涨船高。
2025年8月,日经BP的报道一出,就点燃了中日技术比拼的火药桶。中国这边,车企没急着叫板,而是埋头苦干,继续推46%以上的新品。动力这块儿,腾飞是真事,未来几年,50%大关指日可待。
![]()
日企点评话中藏
日本车企对这些动静,看得清清楚楚。日经BP那篇8月12日的报道,采访了马自达、日产、丰田和本田的高层,直言中国热效率直逼50%,但想完全赶上日本,还得努把力。马自达社长毛笼胜弘话说得直白,中国技术水平上去了,可他们的SKYACTIV-Z发动机追求全工况效率提升,这难度对中国来说不小。
![]()
中国多在混动定点高载下发力,马自达则转子发动机融入插电系统,运转相似但门槛高。说白了,日本认可进步,但觉得路径不同,全面追平不易。
日产的态度务实多了。他们说,中国跟过去不一样了,车展上发动机展品年年增多,供应商本地化跟得上快节奏。e-POWER团队算了笔账,用EGR和稀薄燃烧,45%以上热效率技术上可行,日产自己也冲50%。
这回应接地气,没藏着掖着,直接承认中国开发速度快,零部件精度上来了。丰田那边更倾向合作。他们觉得中国车企实力台阶上移,PHEV市场热,丰田考虑用合资厂的发动机,转头开发中国专用车型。开发负责人换成中国人,学到提速诀窍,尤其跟比亚迪联手做bZ3和bZ5,周期短了,车型接地气了。
![]()
本田的回应带点保留。中国PHEV发展快,价格有优势,本田推本地化,合作辅助驾驶和电池。但他们主打HEV基底的PHEV,跟中国电动平台衍生款理念不同,未来方向还在琢磨。日系HEV开发人员对数据有疑问,觉得测量方法跟日本不一样,可能为数字好看调整了。
数据没错,但实际路面的鲁棒性得验证,极端条件下的稳定性是关键。这些话中藏着,日本车企一边肯定,一边点出差距。马自达强调全区域难,日产看重速度,丰田求共赢,本田守理念,HEV组挑方法。
![]()
其实,这点评有道理。中国热效率多在混动峰值,日本内燃机全域优化深厚底子。丰田的Dynamic Force 41%,本田i-MMD 40-44%,靠的是几十年积累。可中国进步速度快,2025年奇瑞48%甩开不少日本老款。
日产e-POWER升级到48%,公开说借鉴了中国稀薄燃烧,这不就是互相学习吗?丰田bZ系列销量好,动力总成本土化,成本低了,用户满意度高。本田雅阁2025款1.29L/百公里,靠的就是混动调校稳。马自达CX-5规划里,Skyactiv-Z转子机热效率高,但量产慢。
![]()
这些回应,藏着行业逻辑。日本车企销量在中国依赖合资,技术交流早晚事。日经BP报道后,论坛上辩论热烈,有人说中国营销多,有人说日本保守。事实是,热效率竞赛不是零和,中国46%比亚迪DHE出口,日本实验室拆解认可精度。
日产供应商招标,中国中标70%,这合作藏不住。点评虽有刺,但推动中国车企更严谨测试,全工况优化跟上。
携手共进路长远
![]()
报道一出,后续动作接踵而至。9月底,丰田扩大比亚迪合作,bZ系列动力融入本土优化,预计2026年投产提上日程。bZ5 6月上市,销量超预期,热效率模块本地化,成本降了20%。本田10月招标EGR组件,中国供应商中标多,PHEV销量回暖,雅阁混动油耗低到1.29L/百公里。
![]()
这些发展,路长远着呢。中国发动机融入全球链,热效率竞赛变共赢。比亚迪DHE出口东南亚,奇瑞T系列进欧洲,专利全球第一。2025年上海论坛,中日专家演示融合模型,路径对接顺。
丰田天津厂调试bZ5,机器人臂组电池,周期短了。本田广州扩展实验室,电池集成本土化。日产横滨研讨会,冷喷涂工艺上新,效率稳。马自达名古屋规划,稀薄燃烧进CX-5。
![]()
产业链重塑,中国贡献大。供应商精度纳米级,开发一年一迭代。政策双碳推,混动占比升,内燃机不淘汰。展望未来,联合项目多,50%大关共破。携手这路,不光技术,还带市场。出口数据亮,销量水涨船高。长远看,中日互补,中国速度加日本稳健,汽车业新格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