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评论员 程曼诗
近期,内蒙古、青海、广西、甘肃、陕西等多省区推进公文抄袭问题专项整治。
撰写公文是分内之事,公文抄袭就是失职失责。公文是正规的政府文件,是政府沟通内外、传达精神、部署工作的重要载体,每个字都应字斟句酌,全程需秉持严肃、严谨、严格的态度,确保沟通到位、信息保真、万无一失。
这样的严肃文章却“抄袭成风”,根源在于部分干部将公文视为“八股文”,以为说话要弯弯绕绕,表述需穿靴戴帽,总觉得有固定套路、现成模板可循。即便内容是过去的、外地的,照搬照抄或是改头换面后看上去也“符合实际”,查起来也“问题不大”。更有甚者,部分公文发布后被网友发现,其中竟包含县域内根本不存在的情况,最终沦为公众笑柄。
写材料奉行拿来主义,核心症结在于作风不扎实。无论是全文照抄、跨地/跨时抄袭、材料雷同,还是数据失实、临时编造、重复使用旧材料,都掩盖不住“懒政”的本质。笔力不够、脑力不足,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只求做过了不求做成了,说到底是脚力不勤、眼力不精。正因为对本领域、本行业、本岗位相关的理论知识、历史脉络、现实走向学艺不精、得过且过,才没有新的想法和思考,对公文的理解也停留在言之无物、云山雾罩、叠床架屋的层面,用材料长度替代工作力度,用“言语滤镜”遮盖“情况原图”。久而久之,当上下都默认这种手法可“通关”,“移花接木”的近道便成了锤炼作风的远路。
杜绝空洞乏味,得让写作与审核都“打起精神”。脚底板下有文章,土办法里有思路。过度依赖现成文稿,会导致对真实情况的认识出现偏差,不仅文稿难以过关,工作实效更难以兑现,最终引发政策水土不服、南橘北枳,造成资源浪费、效能降低。脚底板丈量的不仅是土地,更是民心;心中装着的不仅是数据,更是责任。当城管干部走遍街角巷陌与摊贩坦诚对话,当街道干部常上门关心老人小孩的生活冷暖,当公安干警坚守守护群众的第一线,这些热腾腾的场景、活生生的案例、暖融融的经历,都是最宝贵的素材,也是公文原料中最鲜活的配料。唯有深入调研、独立思考,才能产出真知灼见、流露真情实感,写得有味、审得有劲。
公文写作既讲态度,也讲水平。写什么、为何写、如何写,固然有相应的方法论需要系统学、全面学,但更重要的是要带着问题写。一份公文写得好不好,能否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关键看其是否真正切合实际、贴合群众。聚焦本职任务、聚焦地区实际、聚焦群众呼声,提出问题,对症下药,又或者给出建设性建议,这样的公文必然无法抄袭,也才能回归其应有的属性、本来的面目。
(来源:极目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