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高原同心 共赴繁荣——写在全省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召开之际)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青海广袤天地间,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足迹已绵延千年。作为全国少数民族人口占比最高、民族区域自治面积最大的省份,这里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交织,特殊省情让民族团结成为“国之大者”“省之要事”。
新时代的青海,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各民族如石榴籽般紧紧相拥。全省各族人民以团结为笔、同心为墨,共同书写着心手相牵、共赴繁荣的时代答卷。
高位聚力 擘画创建新蓝图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行稳致远,离不开坚强组织领导和完善制度保障。青海始终将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全过程,以高位谋划、机制创新、法治护航为抓手,构建起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大创建格局,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筑牢“四梁八柱”。
回溯创建历程,青海的每一步都镌刻着高位推进的鲜明印记。1982年起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2003年在全国首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探索建立持久开展创建工作的长效机制;2013年作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战略部署,通过“三年强基础,八年创先进”,于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实现创建目标;进入“十四五”,青海乘势而上开启示范省创建新征程,省第十四次党代会部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走在前列”的更高目标,为创建工作注入强劲动力。
2024年新年伊始,召开的第一个全省性会议就是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工作推进会,明确“五个方面作示范”的具体目标。多年来,省委省政府始终将民族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持续高位推进让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拾级而上。
机制创新与法治保障是提质增效的关键。在全国开创党委总揽创建工作的先例,构建省、州、县、乡四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领导体制。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涵盖34个单位的民委委员新机制,形成党政同责、社会同创、全民共建的工作格局。将创建工作作为年度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目标责任(绩效)必须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巡视巡察工作的重点,确保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大政方针得到切实落实。
在法治层面,省级和6个自治州出台《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果洛藏族自治州制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公约》,西宁市和化隆回族自治县探索制定铸牢工作的地方性法规,通过地方立法,把创建工作确定为各部门法定职责和全体公民的自觉遵守。结合省情,出台的《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测评指标体系(试行)》,以更高要求落实国家标准,使创建工作始终围绕主线、突出主线、服务主线、践行主线。通过不懈努力,所有市州和93%的县市区建成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精神铸魂 共绘认同同心圆
每年9月,青海大地处处涌动着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热潮。全省各地各单位立足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活动,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高原沃土上深深扎根。
作为全省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基地,今年,西宁市城北区山川学校开展了一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奋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为一至八年级学生开启了一段意义非凡的民族团结学习之旅。
参观过程中,校方通过展品观摩、专人讲解、互动交流等沉浸式环节,让学生们直观触摸中华民族的历史脉络,深刻感受多元文化的魅力。同学感言:“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今后要与各民族同学互帮互助、友好相处,用行动践行民族团结初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本在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青海立足多元文化省情,以思想教育为引领、宣传载体为支撑、文化交融为纽带,让“五个认同”“四个与共”理念犹如春风化雨般浸润各族群众心田。
构建起覆盖干部、国民、社会的全方位教育体系。国民教育阶段,在小学初中开设民族团结专题课,在普通高中思政课中强化民族团结教育,在高校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推动《概论》学习进学校、进课堂、进阵地、进寺院、进教育基地。针对党员干部、农牧民、学生、宗教界等不同群体,常态化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培训、宣传宣讲和主题实践。
多年来,我省打造了一批特色宣传品牌。连续44年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连续20年组织万名干部下乡宣讲,连续12年开展寺庙法治宣传月。马背宣讲队、双语专家团等特色队伍,用“泥土气”“糌粑香”的语言,让党的政策和共同体理念走进千家万户。同时,通过推广主题标识LOGO、开通“青海石榴籽家园”网络平台、拍摄专题纪录片等多元形式,让宣传教育突破时空限制。
文化交融是凝聚认同的核心纽带。青海深挖昆仑神话等共同文化记忆,讲好各民族共筑精神家园的历史故事。一批教育基地、主题公园陆续建成;《那时,金银花开》《青春铸剑221》《雪山大地》等文化精品力作不断涌现,特别是,反映青海“铸牢”主题的5集大型人文纪录片《绽放的花儿》,于今年五一期间在央视9套黄金时段播出,全网点击关注量超1.5亿次,反响热烈。这些丰富的文化实践与精品内容,有效增进了各民族的文化认同。
民生暖心 铺就共富幸福路
“在家门口就能挣上钱,比外出打工舒心多了!感谢公司给我们这样的好机会。”贵南县森多乡日茫村村民卡着吉说。2023年,她参与青海省贵南草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一分公司的春播、秋收工作,劳务收入达3万余元,实现了顾家、挣钱“两不误”。
卡着吉口中的“好机会”,源自企业与牧民的良性互动。青海省贵南草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每年收储周边360余户牧民家庭有机肥原料(羊板粪)近8万立方米,牧民户均增收1.38万元。拉果杰便是直接受益者,2024年他交售羊板粪纯收入突破20万元。“公司收羊板粪生产有机肥,给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拉果杰难掩喜悦,“现在家里小汽车有了、大电视有了,日子过得美美的。”
民族团结的根基在于共同繁荣发展。青海始终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把发展作为总钥匙,将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各族群众在共同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共享发展成果。
立足“三个最大”省情,以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产业“四地”为主攻方向。守护“中华水塔”成效显著,国家公园建设走在全国前列,14.6万牧民从“放牧人”转变为生态管护员,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双赢。产业发展方面,盐湖产业产值达580多亿元,钾肥产量占全国77%;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94.6%,青海绿电跨越千里点亮多地;生态旅游目的地声名远扬,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规模居全国前列,特色产业成为各族群众增收支撑。
20多万拉面人在全国330个大中城市经营拉面产业,打造了“三交”的青海品牌,“青绣”“生态旅游”“小足球大团结”等特色载体,让各民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嵌格局。城市社区中,388个社区“石榴籽家园”成为温馨港湾,“结对子”“百家宴”等联谊活动常态化开展。历时13年的《现代汉语词典》汉藏对照全文版出版发行,举办农牧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电视演讲大赛,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读本,以语言相通促进了各民族心灵相依、命运相通。
我们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每年实施就业、教育、医疗、养老、托幼、住房等十大类民生实事,六州全部建成三级医院,县级二级甲等医院实现全覆盖,人民群众健康更有保障。截至2024年末,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20年增长25.29%。
如今的青海,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创建成果正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新征程上,青海将继续深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添彩赋能。
(来源:青海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