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综合金融+医疗养老”生态闭环:中国平安的长期主义与行业启示)
2.2亿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构成的银发浪潮(据民政部及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2024年底人口统计数据)正推动中国养老产业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随着老年群体对“支付有保障、服务无断层、医疗可及达”的需求愈发迫切,养老行业深陷双重困局:
一是支付、服务、保障体系割裂:支付端个人储备不足,退休群体大多依赖基本养老金,难以覆盖品质养老成本;服务端呈现碎片化与两极分化,低端市场聚焦基础照料,缺失专业医疗支撑,常见高端市场多为郊区养老社区,虽设施完善,却远离城市核心生活圈,导致长者与家庭、社会脱节;保障端医疗下沉乏力,仅少量社区养老机构能满足就近诊疗需求,医养“两张皮”问题突出。
二是供给端重资产投入与短期盈利失衡,让行业发展举步维艰。
在此背景下,作为中国平安“综合金融+医疗养老”双轮驱动战略的关键落子,平安臻颐年首个旗舰级城芯康养社区颐年城·静安8号的启幕,提供了破局思路。这座嵌入城市核心的康养社区,以“保险支付锁定资金-城芯社区康养服务-优质医疗全程保障”的生态闭环,既契合了政策层“医养结合”的导向,更验证了生态化转型是突破养老产业发展瓶颈的必然路径,为政策引导下中国养老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树立了可借鉴的标杆样本。
生态闭环的构建与协同:全链条赋能的核心逻辑
中国平安“综合金融+医疗养老”双轮驱动的底层商业逻辑,并非简单的业务叠加或跨界组合,而是基于“耐心资本”特性与客户全生命周期需求的系统性重构。
在支付端,平安通过保险产品创新,锁定长期确定性资金来源。比如通过推出“平安臻颐年高品质康养”专属保险产品体系,将年金险与康养社区入住权益深度绑定,既为长者提供稳定支付保障,又通过资金管理能力将保费赋能康养社区建设与医疗资源整合,有效破解了康养产业前期投入大、回收周期长的瓶颈,为全国六大项目布局提供了坚实的资金支撑。
在服务端,平安臻颐年的康养社区运营更是独具特色,以城芯选址、七维健康、科技赋能三大支柱构建起全场景、个性化的服务体系。
其中,城芯模式尤为其核心差异点——截至目前,平安臻颐年布局的六大项目均落子上海、深圳、广州、杭州等城市核心区,彻底打破了传统养老社区“远郊化”困局。要知道,城芯作为城市活力核心,汇聚着最优质的医疗、交通、文教资源及成熟生活网络,可让长者生活所需皆在步行半径内,既无需远离子女,又能与城市脉搏同频,获得满满的安全感与归属感;“七维健康”理念则实现了从单一照护到全人健康的跨越。不同于传统养老仅关注身体机能,平安将健康维度拓展至身体、认知、情绪、社交等七大领域,通过颐年俱乐部、大师课等载体为长者提供艺术熏陶、知识学习、社交互动等多元服务,让终身学习、持续成长成为康养生活的常态,满足新一代长者对尊严、自主与丰盛生活的需求,正如臻颐年一直所倡导的生活理念:盛年之姿,在于始终怀揣好奇,敢于体验生命的无限可能;科技赋能则大幅提升了服务的专业效率。智能监测设备、AI 健康评估工具可实时预警风险, 结合专业团队研判,提供个性化康复管理,同时让工作人员释放出更多时间,加强对长者的陪伴。
在保障端,平安更是彰显出强大的生态整合能力。医疗资源是养老服务的“生命线”,平安内外一起着手,内部依托平安健康平台整合近5万名内外部医生、超4000家合作医院、24万家合作药店资源,形成到线、到店、到家、到企的“四到”服务网络,为长者提供基础医疗服务;在外部,则通过“家院联盟”机制,与瑞金医院、华东医院等三甲医院建立绿色通道,实现急诊转诊等高效衔接。更重要的是,平安通过数据驱动实现医养深度融合。长者的健康数据跨保险、医疗、康养板块安全共享,形成个人健康档案,支撑护理团队制定个性化方案、医疗专家动态调整诊疗计划,实现“预防-诊疗-康复-护理”的全链条管理。
由此,平安通过贯通支付端、服务端、保障端的生态闭环,形成资金-服务-资源的正向循环,从而解决了养老服务的支付确定性与供给专业性难题,构建起抗周期的商业模式。与行业内主流的养老模式相比,展现出显著的差异化优势。
比如,地产及部分互联网企业多以自身优势布局轻资产养老服务,优势在于覆盖面广、贴近社区,但短板在于缺乏支付端支撑与医疗资源整合能力,服务多限于基础照料,难以满足高品质、全周期的养老需求;同为保险系的一些企业,虽解决了资金和品质问题,但多侧重机构养老规模化,居家服务与医疗整合相对薄弱。而平安兼具耐心资本与全周期服务能力。保险资金的长期属性使其能承受康养业务5-10年的长周期回报,无短期盈利压力,从而有足够精力打磨服务品质、整合核心资源;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医疗保障的全场景体系构建则使其可覆盖从“备老”(年轻时期的保险规划与健康管理)到“享老”(退休后的居家、社区服务)再到“护老”(高龄阶段的专业照护)的完整生命周期,实现需求的无缝衔接。
战略升级:从成本中心到价值引擎的转化路径
事实上,作为资产超13万亿、服务近2.5亿个人客户的综合金融集团,中国平安的战略始终与国家同频。2023年,其正式升级战略为“综合金融+医疗养老”双轮驱动,明确将康养业务作为响应国家积极应对老龄化战略、践行“金融为民”初心的重要实践。通过“保险+服务”创新模式,推动两大板块深度赋能、协同共振,康养业务由此跃升为战略级生态资产,由成本中心成功转化为拉动集团价值增长的引擎,达成商业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这一战略的核心,是突破传统保险“重产品、轻服务”的桎梏,将服务深度嵌入保险产品全生命周期,通过服务挖掘客户深层价值、强化客户粘性。
具体来看,平安构建起三大有机衔接的服务体系:“保险+医疗健康”体系,为客户提供从健康管理到疾病诊疗的全链条医疗服务;“保险+居家养老”体系,覆盖健康管理至疾病诊疗的全链条医疗服务;“保险+居家养老”体系,涵盖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紧急救援等全居家场景;“保险+高品质康养社区”体系,聚焦高净值客户提供高品质机构养老服务。三大体系形成健康管理-保险保障-养老服务的全周期服务闭环,客户可依据年龄、健康状况、经济实力灵活选择服务组合。
截至目前,平安的康养业务与金融主业的双向赋能价值愈发凸显。短期来看,康养业务作为保险产品的“增值权益包”,有效提升了保单吸引力与转化率。以“平安臻颐年”高品质康养产品为例,自该产品推出以来,发展势头强劲,康养业务已成为拉动金融业务增长的核心动力。长期来看,康养业务自身也将形成可持续盈利模式,随着全国项目落地运营成熟,依托保险绑定收入、社区服务费、增值服务收入等多元营收渠道,会实现从资金投入期到利润贡献期的跨越。更关键的是,康养场景沉淀的客户数据与服务经验,将反哺保险产品迭代与医疗服务升级,构建金融-医疗-康养良性循环,进一步夯实集团生态壁垒。
平安模式的示范价值:助力多元养老体系的第三支柱建设
在中国养老产业“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多元供给”格局中,平安以市场化手段填补了高品质养老服务供给缺口——当前中国银发经济正从生存保障型向品质发展型跃迁,高净值群体需求凸显,而平安通过生态化运营,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转型路径:
对金融企业而言,平安实践印证了“综合金融+医疗养老”闭环的商业可行性——保险资金长周期属性与养老产业需求高度适配,产品与服务深度绑定实现双向赋能;对养老机构而言,平安的“城芯选址”“七维健康”“医养融合”等理念,为行业树立了服务品质标杆,倒逼行业提升专业化、精准化服务水平。更深远的是,该模式以城芯布局让长者持续参与城市生活,颐年课程与社交活动推动终身学习,打破“养老即脱离社会”的认知,推动长者从“被照料者”转变为“城市参与者”,重塑了养老的社会价值。
中国养老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普惠共济型”与“商业定制型”模式协同发展。平安聚焦高净值人群需求,与政府主推的基本养老服务形成分层供给格局,有效助力多元养老体系的第三支柱建设,不但通过商业保险的市场化运作助力养老行业的多层次发展,并可凭借在高端市场积累的服务标准、运营经验与技术能力,未来通过技术输出、标准复制等方式,赋能普惠型养老服务升级,推动全行业更新迭代。
正因此,颐年城·静安8号的启幕,既是平安康养战略的关键里程碑,更是中国养老产业生态化转型的典型缩影。老龄化浪潮下,养老产业的竞争已不再是单一环节的比拼,而是生态化能力的较量,唯有打通支付、服务、保障的核心链路,覆盖全生命周期需求,兼顾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方能在长期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在中国养老产业加速向生态化、专业化、多元化方向的演进过程中,平安模式的生态协同逻辑与长期主义坚守,或成行业领先范式,助力更多长者实现“颐年自有盛彩”,为老龄化社会注入鲜活且持久的生机。焦晶 |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