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村有喜事】扬州湾头万福村:万福“玉”安)
开始对话视窗。离开会取消及关闭视窗
结束对话视窗
file ID:
request ID:
media type:
mime type:
provider:
resolution:
rate:
frames:
buffer:
connection speed:
info:
[X]
编者按: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正当其时。央广网特别推出《村有喜事》主题报道,以接地气、沾泥土的融媒体表达,以新视角关注农业新亮点、新气象,展现农村、村民们在新时代新的魅力和风采。
运河在江苏扬州的第一个弯,拐出了“湾头镇”,这里不仅有大运河,也有名扬天下的“扬州玉雕”。天下玉,扬州工,源湾头。湾头镇万福村正是扬州玉雕的集中区、核心区。
如今的万福村经历了村庄的重建,以“扬州玉雕”为特色,积极开发文旅产业,吸引着本地居民和全国各地的游客、爱好者。技艺传承下,年轻一代的玉雕师们探索着行业新路子。而且最近,让万福村和玉雕行业振奋的喜事连连,一个接一个重磅规划落地。
扬州玉雕(央广网记者 王姝姝 摄)
一门技艺,两种雕法
“老师傅们看重玉石的品质,讲究技艺。年轻人买玉,喜欢买小摆件,希望能体现个性,符合性格。”曹新松的纯手工摆件“小而美”,根据玉石的一处色差、一条纹理,他总能以奇思妙想让人惊叹。
“我的作品以扬州玉雕摆件为主,结合了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典故。”虽是传统手工雕刻,曹新松的作品很有新意。扬州玉雕的“山子雕”和“链子活”名声最显,技法精湛。但曹新松的作品里有传统的白菜摆件,也有女娲伏羲,还有年轻人喜爱的如意、生肖等,惟妙惟肖。
曹新松正在雕刻(央广网记者 王姝姝 摄)
“以前,周边上万人从事玉器行业,一下班,镇上人头攒动。”曹新松是宿迁人,1998年夏天,他从亲戚口中了解到扬州玉雕技艺,于是背着行李跨越了半个江苏,进入当时的扬州玉器厂做学徒。如今,他已经在湾头玉文化创意园里开出了自己的门店。
“我还是学徒的时候,村里有条土路,晚上没有路灯,我们骑车回家都是摸黑。如果对面有灯光一晃,很容易掉沟里。”曹新松笑着回忆,那时的万福村跟江苏大部分乡村没啥区别,如今的万福村有古镇小街,有宽敞的马路,有现代化的居民社区,早上一碗热腾腾的饺面配干丝,晚上街边土菜馆里小酌一杯。工作之外,配套丰富起来,生活也便利舒适。
看似普通的小村庄,其实藏龙卧虎。新中国成立后,扬州玉器厂最早诞生于湾头,其后在湾头设立的邗江玉雕厂也成为全国知名的玉雕厂之一。时代浪潮下,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企业经历变化,老师傅们也走入市场,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做玉雕、带徒弟,壮大了当地的玉雕产业。
“当时家家户户都做玉,村里、镇上到处都是车床的嗡嗡声。”盛极一时的场景给曹新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的“扬州玉雕”依然有顾永骏、江春源、高毅进、薛春梅、沈建元、汪德海等“国大师”。
同为“80后”玉雕师,李富祥选择了一条与曹新松完全不同的路,成为村里、镇里第一位玉器“机雕师”。
喜欢机车,用电脑打样,用机器雕刻,李富祥的工作和生活看着科技感十足,和玉雕自带的文化属性似乎格格不入。
玉雕是门手艺,用电脑和机器能行吗?不仅是老师傅们反对,当时并没什么人看好李富祥。“其实机雕也很复杂,里面的学问也很深。我就对着机器练习,有空就看书学习。”李富祥摸索着这条新路。
“纯手工雕刻时,你能看到玉石的纹理,随时调整。机器有些角度刻不了。”李富祥表示,随着机器的更新换代,机雕的技术不断提升。
“现在,我们玉器行业开始做直播,标准件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每代人都有自己的爱好,玉牌、手镯和小摆件尤其受到年轻一代的喜爱。电商直播中要保证大家收到的货和展示的一样,所以在标准件制作上,机雕更为高效和精准,能做到分毫不差。”李富祥的机雕事业也迎来春天,他笑说,“现在,我师傅还有其他老师傅都越来越理解认可了,不少年轻人也来学习机雕。”
工人查看机雕进度(央广网记者 王姝姝 摄)
一座村庄,万福之态
李富祥所在的企业落户于湾头镇老码头玉器电商文创园。“这里原来是一座老船厂。村里主动介入,与湾头镇党委、政府协调,提出由我们村投资建设,盘活闲置资产,成功将账面资金变为‘下蛋’的资产。”万福村党总支书记方义建介绍,万福村经历了重建,不少村民都搬进了高楼,开启新生活。“我们的村委会可能是扬州最简单的一个,是个‘临时集装箱’。”方义建笑着介绍,但这只是改变的过程,他铺开万福村的地图,和同事们聊着村子的规划与未来,每个人都神采奕奕。
在万福村的河畔,老船坞里存放原石,玉器企业在这里雕刻、直播,玩出新花样。老船厂被打造成文化园区,变身新晋网红打卡休闲空间。一家网红餐饮店最近换上“福”字主题,与“万福村”呼应,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
前不久,老水塔旁,国家玉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江苏)落户,中心面积800多平方米,配备了100多套先进的仪器设备,主要承担玉器珠宝类产品的质量监督检验、仲裁检验、司法鉴定检验、各类委托检验以及技术咨询服务,致力于打造成为有影响力的国家级权威实验室。
国家玉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里,工作人员正在检测(央广网记者 王姝姝 摄)
原石材料市场、超级工厂和直播平台都在规划和火热建设中。村里废弃工厂即将以新的身份与村民们再度相见。
扬州市广陵区玉器协会会长李祥壮感慨:“故宫博物院里一直收藏着扬州玉雕‘大禹治水’。2007年,我和师傅有幸参与到金镶玉的制作中。2008年,北京奥运会金镶玉让扬州玉雕工艺、中国非遗,得到世界的关注。扬州玉雕的技艺一直都在传承。”
李祥壮欣赏玉镯(央广网记者 王姝姝 摄)
玉石原料涨价、制作周期长,以及广州河南等地玉石产业的兴起,对扬州玉雕产生了冲击,技术人员也在流失。走进万福村,老街两侧的玉石店略显冷清。“为什么有些门店拉着卷帘门,闭店不开了?”面对记者的询问,李祥壮笑了:“都在,有些去外地考察、进货。驻在外地市场只是一时的,等我们的原料市场、超级工厂和电商平台开放,大伙都会回来的,到时候我们会打开大门,迎接长三角和全国的客商,我们有信心!”
湾头镇万福村航拍(央广网发 刘剑忠 摄)
“在清代中叶,扬州已成为全国玉材的主要集散地和玉器生产制作中心之一。湾头镇是扬州最重要的运河古镇,此时,湾头玉雕达到鼎盛。”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吕美晔博士介绍,当时,琢玉艺人数以百计,名家辈出。20世纪90年代邗江玉雕厂改制后,职工大多在当地自立门户,私人作坊蓬勃兴起;另一方面诞生了玉器界的龙头企业,使得湾头的玉雕传统一脉相承并发扬光大。如今,扬州玉器产业兴旺发达,全镇有玉器加工户及商户近千户。可见“运河兴则城市兴;城市兴则玉雕兴”。
随着广陵新城等城市建设,以及在新时代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的大背景下,万福村实际已经成为重要的一分子。吕美晔博士表示,万福村要找准自己的定位,统筹考虑自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人口转移、耕地保护以及大运河生态保护等诸多因素,在“集约、绿色、低碳、高效”的要求下,高水平和高质量建设;要坚持产城融合发展,做强特色玉器产业,做优大运河旅游、餐饮娱乐、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激活自身发展内生动力;要注重辖区内新型城市社区与传统乡村之间的统筹协调发展与长效管护工作。
清晨,走进湾头玉文化创意园,门前的猫狗亲昵地打了声招呼,玉雕师傅们有的浇花、有的逗鸟,玉器在他们手中流转着温润的光泽,园子里也藏着生活的安宁、惬意。玉雕最不怕耗时间,沉下心用几个月雕刻一件作品,生活也慢了下来,踏踏实实,温暖而安稳。
扬州慢,是一种独特的城市气质。这里既有厚重文化的传承,也有生活的烟火与温情。每一个角落都有故事。
监制:伏成镭
记者:王姝姝
视频:王姝姝 刘剑忠 陈与同(实习)
特别鸣谢: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