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蝶恋花·郑州商城发现70周年
黄卷秋光摩故堞,七秩薪传,手铲开尘阙。
亳郡遗风凝绛叶,青铜烟冷魂难灭。
水利纵横镌智哲,仓廪痕残,犹忆商天阔。
文脉青流今跨越,古城新韵昭星月。
![]()
千年黄土下的郑州商墟
郑州秋天的风总是那么轻柔,带着一股子黄土味儿,1950年那会儿这种感觉格外明显。韩维周正溜达着,脚边几块陶片冷不丁就把他吸引住了。他伸手摸了摸那些陶器上的纹路,还能感觉到泥土的潮气。说来也怪,就这么随手一碰,愣是把沉睡三千年的商代都城给惊动了。后来河南省文管会和郑州市文教局的人都赶过来查看,秋日的阳光洒在地上,大家轻手轻脚地把这些文明的碎片一点点拾掇起来。
1952年那会儿、二里岗突然来了一群挺特别的人——都是中央考古训练班的学员。他们挖土时动作特别轻柔、铁铲插进土里的样子、简直像在跟土地说悄悄话、生怕吵醒了在地下沉睡多年的时光。转过年来、裴文中带着队伍也赶来了、跟着郑州城里到处搞建设的节奏、在大街小巷铺开了工作。等文物工作组的牌子一挂起来、这地方就成了连接过去和现在的特殊驿站。到了1954年、工作组改成了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第一队、这些人啊、就像追着光走的探路者、一直在郑州的地下寻找着那些被岁月掩埋的线索。
1955年秋天,郑州考古队的记录本上那个红圈特别扎眼。郑州商城遗址这名字一出来,整个考古圈都沸腾了。这可是当时国内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商代夯土城墙都城,分量有多重大家心里都有数。那年十月在黄委会宿舍区修水管的时候,工人们意外挖到了夯土层,那感觉就跟捡到了历史大门的钥匙差不多。从年底到第二年春天这段时间里,考古队沿着城西路东侧、金水路南边还有杜岭街东头慢慢摸索着勘探,图纸上的铅笔印子一点点勾勒出商城的轮廓——东西大概八里、南北差不多七里的范围渐渐清晰起来。凤凰台那些碎陶片、白家庄的土层剖面、铭功路的老痕迹,再加上碧沙岗西南那片遗址和随处可见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迹,这些零零散散的发现拼在一起,把郑州这片土地上的文明画卷完整地展现在大家眼前。
记得1973年那会儿、考古队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商城中心区域。他们以东里路为中心向四周慢慢勘探、渐渐从黄土里清理出一片断断续续的夯土基址。这些可都是商代二里岗时期宫殿留下的痕迹啊、虽然现在只剩下些残破的夯土块了、但仔细端详的话、还是能想象出当年这里廊柱林立、宫墙环绕的壮观景象。第二年九月的时候、杜岭那边(就是现在的张寨南街)意外发现了一个青铜器窖藏坑、简直跟挖到宝似的:两件铜方鼎安安静静地躺在里面、其中一号鼎差不多有一米高呢、青铜表面泛着幽幽的光泽、上面的花纹特别精美、看着就让人觉得商代的工匠们真是下了不少功夫。到了1982年夏天吧、东南城角外又有了新发现——窖藏坑里的十三件青铜礼器中、有个提梁卣特别抓人眼球:上面的花纹像流云一样缠绕盘旋着、造型独特得让人眼前一亮。这么高超的工艺水平在商代早期确实挺少见的。
郑州商城的故事这些年一直没断过。去年九月那阵子、考古队挖出了商代早期最大规模的水系遗迹、简直就像把整个商城拼图最后那块关键碎片给找到了。现在咱们终于能脑补出当年的画面——护城河和水道绕着都城流淌、城里百姓的日常用水都靠它。今年春天在郑州办的2024河南考古新发现论坛上、宋振民说起书院街北片区的新发现、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从商朝到战国、汉唐、再到宋金元和明清、这片地方密密麻麻留下了近万处遗迹。那些灰坑里到处是古人生活的蛛丝马迹、墓葬静静躺着先人遗骨、古井里好像还能照见千年前的月光。展台上那些陶器摸起来温润顺手、瓷器泛着水光般的光泽、玉器细腻柔和、青铜器沉稳大气、每件都在悄悄讲述着郑州不同年代的故事。
走在郑州的大街小巷,脚下的泥土里没准儿就埋着几千年前的故事。从1950年发现商代遗址开始,这儿早就不是那种死板的考古工的了,倒更像一幅慢慢铺开的历史长卷,夯土城墙勾勒出古都的轮廓,青铜器上好像还留着工匠的手温,层层叠叠的文化堆积里全是先人生活的印记。看着那些出土的物件,有时候真觉得能听见商朝的风声掠过城墙,瞧见唐宋百姓在街巷里来来往往的身影。每回考古发掘都像在古今之间架了座桥,让我们能和过去聊聊天,让沉睡在黄土里的文明永远鲜活地流淌在时光长河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