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角形玉杯(禁出文物)
西汉 1983年广东省广州市南越王墓出土
南越王博物院
![]()
通长18.4厘米,重372.7克。
看似象牙,实际由一整块青白玉雕成,中间凿空成犀牛角的形状,玉匠因形施刀,综合运用玉雕的各种工艺方法,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圆雕、透雕,再经过细致的打磨。
![]()
纹饰有云纹、涡纹,一身材修长的夔龙穿行天空和大海之间,美轮美奂。
这件杯不能平放,未发现器座,很是奇特,器型与来通杯相似,富于域外风情。
![]()
南越王墓是岭南地区规模最大、等级最高、出土文物最多的墓,墓主人是第二代南越王赵眜mò。
![]()
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直径10.6厘米,放置在墓主人右眼处,青白玉部分受沁呈黄白色。内圈透雕龙,前后爪与龙尾伸向外圈,外圈透雕凤,站立在龙的前爪上,龙凤似乎在对语,妙韵天成。此玉佩是南越王博物院的院徽。
![]()
![]()
![]()
铜承盘高足玉杯,材质包括金银玉铜木五种,造型奇特,是收集甘露的器具。
![]()
![]()
丝缕玉衣,未见于文献,唯一一件以丝线穿系的玉衣。这件玉衣共用2291片玉,是丝缕编缀和粘贴组合而成,头、手、足部用丝缕编缀,玉片四角穿孔,琢磨光洁。其他部位系粘贴玉片于麻布片上,再以素绢覆盖,玉片不穿孔,粘合剂呈朱红色。
![]()
![]()
![]()
![]()
图片来自南越王博物院志愿者温漫谊,特此感谢。
镂雕东王公西王母纹玉座屏(禁出文物)
东汉 1969年河北定州中山穆王刘畅墓出土
河北定州博物馆
![]()
高16.5厘米。
玉座屏为陈设器,由四件玉片榫卯插接而成,玉质温润,杂有褐斑。
两侧支架呈连璧形,各透雕一龙缠绕璧心;中间玉片两端的榫部插入支架孔隙,形成可拆卸的立体屏风结构。上层人物周围透雕三青鸟、九尾狐等神兽,为同期西王母常见的附属图像。
![]()
下层人物周围透雕神龟玄武和熊,是东王公的附属,所以上屏为西王母,下屏为东王公,体现了汉代的阴阳五行和福瑞谶纬思想。
![]()
琢玉技法以透雕勾勒人物鸟兽轮廓,再用游丝刻表现毛发、衣纹等细节,线条流畅,神采飞动。
玉座屏打破单件玉器的传统,将人物、神兽组合拼装,是迄今考古发现的唯一汉代玉座屏,也是中国最早的玉屏风实物。
![]()
![]()
龙螭衔环乳钉纹青玉璧
通高30.5厘米,直径24.4厘米,出土于中山穆王刘畅墓,整块和阗青玉雕刻,一级文物。
![]()
玉具剑
玉具剑饰是镶嵌在青铜剑上的玉饰,由剑首、剑格、剑璏[zhì]、和剑珌[bì]四部分组成。剑首镶嵌在剑柄顶端、多呈扁圆体;剑格镶于剑柄与剑身相交处,是护手,有隔之意;剑璏[zhì]安在剑鞘上,供穿带佩系之用的;剑珌[bì]是安在剑鞘尾端,对剑鞘起保护作用。
![]()
![]()
![]()
![]()
玉具剑春秋已经出现,汉代流行,是贵族的专属,能使用四件俱全的玉具剑为诸侯王以上级别。玉具剑的用途已经脱离了剑的实际使用功能,演化成类似于权杖、身份的标识物。
汉代之后衰落不见。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