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结论:社会转型问题的学术史意义
社会转型问题是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这个问题投射到历史研究领域是一个自然过程,因为现实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发展。各位研究者在运用转型这个概念讨论近代社会变迁的时候,大体上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即走出中世纪,走出传统社会,走向近代化。大家的分歧主要表现在中国的近代转型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在社会转型轨迹上究竟强调哪些阶段性和哪些动力因素,等等。这些是今后的研究中要努力寻找的交集之处。
社会转型问题也受到海外中国研究的影响。唐德刚等旅美华裔学者用社会转型来研究中国,表现出独特的视角。何平的《近年来西方汉学清史研究若干范式》提到,世界历史视野下的清代社会转型研究是西方汉学的重要历史编纂范式之一。而中国学者的社会转型研究明显也受到了西方汉学的这种影响。
因此,“社会转型”问题似乎已经从一种问题意识变成一种独特的研究取径。杨念群编《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就“试图比较规范地展现社会史研究作为多学科交叉之焦点所体现出的崭新魅力”。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时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试图从政治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剖析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乡村政治的发展过程和特征。许多用“社会转型”研究近现代历史的讨论都不约而同地带有一种方法论上的诉求。
但是,如前所评述的,当把社会转型这个概念运用于包括先秦、汉唐、唐宋、明清这些前近代时期的历史变迁时,却碰到了概念内涵不明确,缺乏共同的讨论基础等问题。这些社会转型究竟包含着什么样的含义?研究者们似乎尚未及仔细分疏。在许多研究者笔下,“转型”与变迁、变革似乎是同等含义,完全是一个自然词,而不是有特定内涵的社会学概念。即使有学者用唐型文化、宋型文化或者汉型家庭、唐型家庭这样的表述来概括某一段的时代特征,但是,这个“型”的抽象意义是什么并不明确,更无法与近现代历史上的转“型”等量齐观。所以,在古代史研究中运用社会转型的概念似乎有过度泛化之嫌。
当然,在我们还没有足够统一的意见对周秦之际、明清时代的历史分期作出判断之前,抛弃对具体历史内涵理解上的分歧,用比较具有包容性的“社会转型”概念来研究中国历史分期和阶段性演变,仍不失为值得借鉴的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