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心理学走进中国商学院”论坛于2010年10月24日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舜德楼召开,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清华大学心理系主办,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协办。本论坛由中国著名商学院、心理学院(系)和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共同作为论坛的发起单位,全国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是论坛的支持单位。首届论坛主席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教授、清华大学心理系主任、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心理系终身教授彭凯平和美国万国集团董事长、清华大学孙立哲教授共同担任。
以下是孙立哲教授做的主题报告:
孙立哲:非常感谢有这么一个机会,在座都是大家,都是专门家。所以,我作为一个业余人士来发一点谬论。今天我是想从两个方面讲,一个今天我有一个任务,有一位人士没来,这位人士也是我们一个老朋友,也是清华经管学院教授,叫常振明,他是中信总经理,原来他来致辞后来没有来,我替他来做一个,有两个PPT,是给他做的。
一个他认为我们今天会议非常重要,尽管今天钱院长认为我们这个会议组织是有史以最差的一个会议,其实是天工不作美我们很多人用了很多精力。一他给大会发来这么一句话,心理学对于认识非理性行为很重要,宏观和微观经济管理可能都需要心理学解释。为什么他这么说?大家都管常振明叫金融救火队的队长,有两个案例。这个案例我都亲自参与了,第一个他的银行行长突然跳楼,跳楼就死了,然后中央震动了,大家立刻就想到什么。他原来董事长刚刚抓起来,一年之后行长跳楼,那么一定是贪污,一定是有重大经济问题畏罪。
结果仔细一查,没有查出任何问题来,他是胃腾惹的祸,压力过大之后与躯体化产生症状。另外一个案例是最近发生的,中信泰富买了一个金融衍生产品,买金融衍生产品是一个非常非常谨慎金融人士,结果最后不能理解,查了半天以后怎么样?原来他吃了药,吃了抗抑郁的药,使他对问题的认识就发生了很大变化,他就大大好美元,看跌澳元,把天捅了一个大窟窿。
我们在教学中,在经济学过程当中和它应用过程中,有一些体会。一个体会他觉得经济学教了很多生产函数,但是生产函数对于他做一个围棋高手来说,很多假设使他大惑不解,很多时候一个东西动了以后牵一发而动全身,大家都在动了,潜力在动了,像下围棋一样大的形式动了。所以,很多看起来很有意义的编辑分析没有用。所以,他说很多时候数学和模型掩盖下的伪科学,他是这么定义的,是很有意思说法。
开始人们吃不上饭的时候,人们基本价值观是比较理性。比如两个馒头比一个馒头吃的饱,但是越来越剩余发展的时候,特别是前段时间也有人指出这个问题,情感价值,精神价值在我们价值组合中越来越高,人们更加寻求一种满足感,幸福感,这样我们所谓理性这种状态就会出现问题。当然,当我们看到他未来经济形态的时候,我们发现什么?发现满足我们情感需求的时候,他满足的方式也发生变化了。比如全民都在做网络游戏,偷菜,当然网络上还有另外一个城市,也存在这么一种想象的空间。未来大部分人,包括我们现在可以想像,我们年轻一代人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我们插队时候的生活方式有非常大不同,他们很可能在很多时候是在网络中,虚拟社会中生存。
所以说,我们现在从马斯洛思想他很早预测到,人们从生理安全需要之外越来越跟关系需求有关系,跟情感精神需求有关系。马上就引起这么一个问题,当前主流经济学的局限到底是什么?因为我觉得今天有这样一个会议,特别是有钱教授这样一个国际的大牌经济学家来主动重新的定义经济学,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大的开山之作,他把心理学引入经济学,从学科,从本质上这样来做,其实他是在定气,这是我自己体会,过去在主流经济学一些局限。因为主流经济学过去的时候,总是从一个比较狭隘的角度出发,不再真正探讨人性。
另外,他所谓数学数量话很多东西,他看到一面往往以偏概全。结果,使分歧很可能越来越大。所以,我觉得商学院的教育,特别是今天开了心理学走进商学院论坛,虽然我们人不是很多但我们感觉到确实是耳目一新的一件事,一定会成为经济学和商业教育里程碑,这是很深刻的体会。
经济收入和幸福感的关系,清华大学也是钱教授与彭教授主持启动一个叫幸福学论坛,一个影响很大积极经济学的大会,是一个国际型大会,这在社会上引起相当大的反响。这个反响一个基本思路,看来人们幸福感和收入走平了,我们开始的时候线性一块涨,收入多了以后幸福感不增加了,他线的程度就变扁了。看来经济学的问题需要重新思考,经济学到底是什么?经济学是不是一个关于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学问,我们觉得大家需要思考这个问题。经济学到底是生产函数学问,还是一个关于意识形态与价值观的学问。
在很大程度上,特别是在经济改革,改革开放以后,在早期关注不太关注他的经济学整体性,而更关注于怎么样增加GDP,个人发财致富,这样一些基本价值观。从整体经济学价值观,这是我自己感觉到,这个很像一个中国中医的思路。实际上在传统经济学,因为他从基本物质生存和人的基本生存开始的时候,他强调叫做理性人假设,以自利主义为思想的趋势。在我们刚才所说的,他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他情感假设越来越多,换句话说很可能人的情感决策和理性决策实际上很可能是共存,为什么会产生情感?情感怎么产生?跟自己生存往往关系不是主要的,或者是比较间接,情感的差距一定是跟他人有关系。当然,跟自然有关系,人跟自然的关系,更多是人跟人的关系,人跟社会的关系,而这个社会又处在一个重大变化的时候,在管理量化的过程当中就更容易有这样的情感决策,所谓行为经济学很多基本思路。
那么换句话说,这个图我想演示一个,我们越往外走,越往上走,这个是时间轴,我们的需求就开始有更多的变化。我现在想讲一下,因为我是学医学,我从健康经济学的角度,非理性行为开始讲。非理性行为我想讲这么一个曲线,在我们开始的时候曲线比较窄,为什么会突然在健康经济学当中消费越来越大,消费金额到哪需了?干什么?其实这个消费金额跟两件事最有关系,大家仔细想一下,特别是这里叫做挺的很快几何基数增加。这个增加跟两件事有关,一个跟疼痛,一个是跟死亡。特别是死亡,面临死亡的时候人们的支付意愿是最高,但是在死亡以前的时候,我们大家都看到往往是不可逆,往往他经济学的汇报,他理性的汇报是最低的。为什么最低的时候会有很高的支付意愿呢?而且有的时候人死了以后,亲戚朋友总觉得花钱少了,没花到钱,这是一个从他最后三个月现象也是这样,人家在最后三个月的时候他所有的消费,人的健康消费大概一半最后,这是在最后三个月发生。而最后三个月发生,从所谓理性经济汇报角度讲是最弱,最差的。
我自己看把经济学和心理学,我自己认为除了它是意识形态价值观之外,很多时候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是解决和心理学解决问题是相近,这个就不仔细说了。我刚才只说了关于死亡引发的非理性行为,这个孤独,无意义跟他的存在,跟他的关系有关系产生这种所谓情感性、行为化、非理性的一些行为。
所以说,我们看到从这条曲线看,我们这一部分是花钱最多,实际我们越来越走的阻挠大,得到边际效应越来越小,活一天或者少一天疼就可以救5个人,10个人,但是不是还要花。从健康经济学理论中出现价值悖论,而价值悖论,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怎么样使他能够更加回归理性,还是说他这种价值是有他另外一种价值驱动因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