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女儿一天天好起来,我觉得一切都值得。”近日,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的复查诊室里,为女捐肾的父亲握着医生的手连连致谢。据悉,这是江苏省首例机器人辅助完成的高致敏受者肾移植手术,这项突破让曾被视为“移植禁忌”的高风险患者重获新生。
尿毒症阴影笼罩,父亲毅然决定捐肾救女
去年,30多岁的张女士身体出现不适前往医院检查,本以为只是小毛病,没想到最终确诊为尿毒症。这个消息如同一记重锤,让张女士的生活瞬间陷入了黑暗。她不得不开始长期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每一次透析都伴随着痛苦与煎熬。看着女儿日渐消瘦、憔悴不堪,父亲的心像被刀割一样。在得知肾移植是治愈尿毒症的唯一有效途径后,父亲毫不犹豫地做出了一个决定——捐献自己的肾脏,希望能为女儿带来生的希望。
带着这份坚定与爱,父女俩来到了苏大附一院泌尿外科,找到了科室主任医师张学锋。张学锋安排父女俩接受了全面的身体检查。结果显示,父亲身体状况良好,完全符合捐肾条件,然而张女士体内存在抗供者特异性抗体(DSA),这意味着她是“高致敏”受者。对于这类患者来说,移植后的排异风险比正常人要高出许多,手术难度和风险也大大增加。面对这一严峻挑战,父亲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与医疗团队并肩作战,共同面对这场充满未知的医疗征程。
![]()
医生为患者诊疗。苏报融媒记者 李静/摄
多学科协作,为生命接力保驾护航
张女士入住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肾移植病房后,医疗团队立即启动了多学科协作机制。考虑到“高致敏”受者的特殊性,肾移植团队邀请了肾内科、HLA配型室、血透室和麻醉科等科室专家共同会诊,制定了周密的“脱敏”方案。经过精心的围手术期准备,患者术前共完成6次双重血浆过滤,成功将抗供者特异性抗体相关指标降了下来,为手术创造了有利条件。
今年2月28日,这场承载着父女深情的生命接力正式开启。上午9时,父亲首先被推进手术室接受腹腔镜左侧供肾取肾术。在张学锋的带领下,团队运用微创技术精准取出了父亲的左肾。随后,科室医生潘浩对供肾进行了精细修整,确保其功能完好,为接下来的移植做好充分准备。
中午12时,手术进入关键阶段,张女士被推入手术室接受机器人辅助下肾脏异体移植术。手术团队首先通过患者原有的剖宫产切口将供肾放入腹腔,随后借助达芬奇机器人的高清晰成像系统和灵活机械臂,精准地完成血管吻合和输尿管种植。经过三个半小时的精细操作,父亲的肾脏在女儿体内成功运转。
![]()
手术现场。受访者供图
告别透析生活,女儿重获新生
术后,父亲恢复情况良好,精神状态乐观,于第四天顺利出院。张女士在术后三周也康复出院,拔除了血透管,彻底告别了透析生活。
如今,距离手术完成已有八个多月,张女士每日尿量稳定在2000-3000毫升,肾功能恢复正常,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父亲质朴的爱、医生高超的技术,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成为我战胜病痛最坚强的后盾。”张女士说。
张学锋介绍,受者体内若预存抗供者特异性抗体,将极大增加肾移植术后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的风险。该类抗体一旦与供肾抗原结合,将影响移植肾存活。而系统化的脱敏治疗方案,为肾移植手术的顺利实施创造了关键条件。
苏大附一院泌尿外科主任黄玉华教授指出,该院是国内少数能够独立开展机器人肾移植手术的医疗机构,在江苏省是首家。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肾移植具有明显优势,患者术后恢复更快、手术切口更小、住院时间缩短,且能更早下床活动。“此次手术为江苏省首例机器人辅助高致敏受者肾移植手术,将为更多的类似患者带来生的希望。”黄玉华说。
(苏报融媒记者 李静/文)
编辑:钱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