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声明必删。
任何一个社会,都少不了骗子这种职业。
普通人对日常生活中的骗子都难以防范,就更难识别学术骗子了。如果这种事情发生在一个先后荣获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科技创新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的高校身上,丢人的不是骗子,而是这所学校,甚至是整个社会!
![]()
2025年11月19日,“第一财经资讯”发表文章《高校首席科学家竟是学术骗子?江苏科技大学承认人才引进重大漏洞》。
![]()
2025年11月18日,江苏科技大学通过微博进行情况通报,称已认定郭某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已解除聘用协议,并向公安机关报案。目前郭伟因涉嫌学术造假、侵占国家科研经费等问题被警方带走。
这份通报,难免让人觉得有点“后知后觉”,不仅让这所高校颜面扫地,更是让整个学术圈蒙羞,“科技兴国”也成了笑话。
![]()
根据公开信息,郭伟于2023年9月正式入职江苏科技大学。时任校长嵇春艳(2023年8月履新),是该校首位国家杰青出身的校长。此前,周南平担任校长,2023年8月周南平转任校党委书记。
第一个问题:高校高层次人才面试通常包括学术述职、现场问答、试讲等环节,郭伟是如何成功蒙混过关的呢?
令人不得不服!
有没有利益输送暂且不论,郭伟洞察高校人才引进的病态心理,精准利用了其中的种种漏洞:
●精心打造“海外履历”:编造在德国国家科学院任职、日本九州大学博士等具有信息屏障的经历,利用某些人迷信海外履历的病态心理,伪造其任职证明、博士论文等材料。
●学术成果移花接木:充分利用汉语拼音的特点,用姓名拼音“Wei Guo”巧妙地移花接木,把“同名同姓”学者的论文、专利“乾坤大挪移”到自己名下,甚至冒用他们学术身份。
●投其所好“唯帽子论”:高校聘人时盲目看重“头衔”、“成果数量”,却不去严格核查,对其宣称的学术成果、论文、国际专利等,只关注其自己提供的书面材料。
●PPT忽悠式表演:用精美的PPT图表展示其虚假头衔、成果数量,重点强调“国际合作项目”、“亿元级科研经费”等,而对论文核心观点、专利技术细节等进行含糊其辞;
●现场问答“避实就虚”:当面试人提问研究方法等问题时,以“海外研究体系与国内不同”、“核心数据涉及商业机密”为由转移话题,遇到专业难点时,嘴里冒出几个生涩的英文术语,面试的人恐怕只能是一脸懵逼。
●试讲环节“精心彩排”:对指定的教学内容,提前背诵准备好的PPT脚本,按照预定(僵化)的流程演示,即使无法回答课堂上的学生提问,但形式化评分的打分项依然达标。
第二个问题:按照高校人才引进的常规流程,学历学位、论文、专利等材料需要核查原件,学术成果需要进行数据库检索验证,郭伟在入职以及入选江苏省“333工程”时,这些关键环节,他又是如何通过的?
学校面对郭伟提供的学历证书、履历资材及专利证书时,以及所谓有170余篇SCI论文,是如何处理的,不得而知,学校通报的说法是“把关不严”;江苏省“333工程”是省级人才项目,选拔“以学校推荐为准”,依赖于推荐单位的前期审核,江苏科技大学若出具“学术成果属实”的推荐意见,审批机构肯定没有进行穿透式核查。
第三个问题:入职后两年多的时间,其“科研成果”为何无人质疑?
郭伟跳过了普通教师的晋升障碍,入职后直接被聘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校二级教授、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学校直接投入1800万元(年薪140万元、安家费30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500-800万元、实验室建设经费400万元),以及优先获批科研经费的资格。接下来两年时间,郭伟继续伪造成果——主持18项国际合作项目、累计科研经费近3000万美元;其团队的“超低温高强韧钛合金”项目入选行业“十大科技进展”;2025年9月,他又“当选”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有媒体称其属于花钱购买,当时有多家媒体纷纷报道)。
这些虚假成果得到了学校认可,让他不仅入选江苏“333工程”高层次培养人才项目,还被赋予组建跨学科团队、搭建科研平台的核心权力。有消息说,2025年11月,入职仅2年的郭伟被学校正式推选参评中科院院士,他的院士申报材料被“穿透式核查”;与此同时,实名举报信和“知乎”的揭发文章引发网友和媒体关注,经多方发力,骗局终被曝光:1994年陕西理科状元名为楚怀湘,日本、德国均无学习或任职记录,顶刊检索不到“郭氏模型”相关论文,170篇SCI论文、68项国际专利在学术数据库中没有踪影(疑似背后有“论文工厂”)。
知乎用户“科研打假人”统计:其名下可查论文仅约80余篇,近70%发表于掠夺性期刊(如《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 in XXX》等),特点是交钱就能发,审稿形同虚设;H指数仅为3,远低于正常教授水平(通常>15);多篇存在重复发表、数据造假、图片复用等问题。
再看看澎湃新闻的这篇文章。
![]()
或许不由我感慨一下:会做人比会做事更重要!郭伟在做人方面杠杠滴。
第四个问题:郭伟入职后曾被举报,为何被学校压下?
郭伟主讲《位错理论》、《晶体塑性强化机制》等专业课程,学生们反映,其授课时只会对着PPT照本宣科,对学生提出的学术问题,无法用清晰的逻辑论证进行回答,也拿出不实验数据作为证据,甚至出现低级错误,听课的学生甚至发出“高中生给博士上课”的抱怨。
早在2024年,有学生整理其履历疑点向学校反映,但学校以“高端人才需尊重”、“证据不足”等理由回复,并未进行深入调查;2025年9月,学校收到郭伟涉嫌学术不端的书面举报。
“凤凰网”2025年11月19日文章《爽剧都不敢这么编!高中生摇身变成大学首席科学家》,提出几个尖锐的问题。
![]()
●为何江科大其他教授、科研人员在工作中对其没有产生任何怀疑,反而任其挂着首席科学家头衔领导团队,两年内在江科大畅行无阻?
●郭伟的真实学术水平几何,难道其他业内人士真的看不出来吗?
●郭伟这种人长时间内在校内混的风生水起,是否构成了一种变相纵容?还是学术圈本来就对这种风气敢怒不敢言?
回顾此前“协和董小姐”简历造假事件,最终调查结果表明,多位名校教授为其伪造成绩单、炮制假论文,打招呼提供便利。但是,人家董小姐只不过是混个博士文凭当个协和医生,郭伟却凭借招摇撞骗,平步青云地成为首席科学家,这个故事和“特朗普爱上在白宫干保洁的我”有得一拼。
郭伟、董小姐事件,连同当年陈春花等事件,暴露出当下高校圈、科研圈着实病得不轻:简历、论文造假一路绿灯畅通无阻,制度规定的审核机制形同虚设。
郭伟伪造履历,固然是欺诈,但更值得追问的是:为何江苏科技大学的审核机制形同虚设?
这已经不是疏忽或把关不严的问题,而是“人才功利主义”的必然结果——为了装点门面盲目追捧“帽子和头衔”,严肃的学术审查沦为表面文章和PPT表演。
骗子行骗是人性之恶,审核机制无效则是制度之耻。它比造假本身具有更大的破坏力——浪费资源,误导社会,败坏风气。
扭曲的功利主义评价体系若无改变,一个郭伟倒下了,还会有更多的郭伟出现。骗子的可耻止于个人;而聘请骗子的可耻,病在社会。
附:部分可查询的历史信息
2025年7月10日“中国工业新闻网”发表“大象新闻”的文章《热烈祝贺江苏科技大学郭伟教授当选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
这个消息中华网也有报道。
![]()
以下两篇文章已经打不开了。
![]()
还有这篇文章也看不到了。
![]()
2025年4月23日,“人民号”平台发表作者为“半岛晨报”的文章《聚焦纳米材料创新突破 整合资源助力高质量发展》
![]()
![]()
谁能想到,打脸来得如此之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