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项由法国Inria巴黎研究所的Armel Zebaze、Rachel Bawden和Benoit Sagot三位研究员在2025年进行的研究,发表于arXiv预印本平台(论文编号:arXiv:2510.11919v1 [cs.CL]),揭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发现:那些被誉为"会思考"的大型语言模型在进行机器翻译时,反而因为"思考"过程降低了翻译质量。
这个发现颠覆了我们对人工智能推理能力的传统认知。过去一年里,OpenAI的o1、DeepSeek的R1等"思维模型"在数学和编程任务上表现卓越,它们会在给出答案前进行一番"内心独白",就像学生在考试时先在草稿纸上演算一样。然而,当这些模型被用于翻译任务时,研究团队发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现象:让模型"思考"一下再翻译,结果往往比直接翻译更糟糕。
这项研究覆盖了十个不同的语言方向,包括从英语翻译到捷克语、芬兰语、法语、德语、日语等多种语言,实验规模庞大且全面。研究团队不仅测试了各种规模的模型(从6亿参数到320亿参数),还尝试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和训练方法。无论怎样调整,结论都指向同一个方向:在机器翻译这个任务上,"思考"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提升。
这个现象就像是一个熟练的翻译家,如果被要求在翻译前大声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反而可能会影响翻译的流畅性和准确性。研究团队深入探究了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发现关键在于翻译任务的特殊性质。与数学解题不同,翻译更像是一种直觉性的语言转换过程,过多的"思考"步骤可能会干扰这种自然的语言流动。
更有趣的是,研究团队还发现,与其让模型学会"思考"再翻译,不如直接提升训练数据的质量,或者使用更好的翻译样本来训练模型。这就像教人做菜时,与其让他们背诵复杂的烹饪理论,不如直接给他们更好的食谱和更优质的食材。
一、"思维模型"在翻译任务上的意外表现
当我们谈论现代人工智能的推理能力时,经常会想到那些能够"一步步思考"的大型语言模型。这些模型就像聪明的学生,在回答问题前会先在心里或纸上进行推理演算。OpenAI的o1模型、DeepSeek的R1模型等都是这类"思维模型"的代表。它们在数学竞赛和编程挑战中表现出色,让人们相信这种"先思考再回答"的方式是人工智能进步的重要方向。
然而,当研究团队将这些模型应用到机器翻译任务时,却发现了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他们测试了Qwen3系列模型,这个系列包含了从6亿参数到320亿参数的多个版本,可以说是目前最先进的"思维模型"之一。测试涵盖了十个不同的语言翻译方向,包括英语到捷克语、芬兰语、法语、德语、日语、哈萨克语、立陶宛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和土耳其语。
实验的设计很简单:给模型同样的翻译任务,一组让它直接翻译,另一组让它先"思考"一下再翻译。这里的"思考"是指模型会先生成一段推理过程,分析源语言文本的含义、语法结构、文化背景等,然后再给出翻译结果,就像人类翻译专家在处理复杂文本时的思维过程。
结果却出乎意料。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让模型"思考"并没有带来翻译质量的提升,有时甚至会让翻译变得更糟。研究团队使用了多种评估指标来衡量翻译质量,包括广泛使用的BLEU分数和更现代的MetricX评分。无论用哪种指标来看,"思考"模式的表现都不如直接翻译模式。
这个现象在不同规模的模型上都出现了。无论是参数量较小的模型还是最大的320亿参数模型,都呈现出同样的趋势。更有意思的是,研究团队还测试了不同的温度参数设置。在文本生成中,温度参数控制着模型输出的随机性,就像调节创作的"灵感度"。他们发现,无论温度设置如何,"思考"模式都没有显著优势。
为了确保结果的可靠性,研究团队还在其他数据集上进行了验证,包括NTREX-128和TICO-19数据集。这些数据集包含了不同类型的文本,从新闻报道到新冠疫情相关文档,结果都一致地表明:"思考"在机器翻译中并不是优势。
这个发现让研究团队开始思考一个更深层的问题:为什么在数学和编程任务中如此有效的"思考"模式,在翻译任务中却失效了?这可能与翻译任务的本质有关。翻译更像是一种语言间的直觉性转换,需要的是流畅性和自然性,而过多的理性分析可能会干扰这种语言的自然流动。
二、从模仿人类翻译思维开始的尝试
既然现成的"思维模型"在翻译上表现不佳,研究团队决定另辟蹊径:教会普通的语言模型学习如何像人类翻译专家那样"思考",然后再进行翻译。这个想法听起来很有道理,就像培训一个新手翻译时,我们会教他们先分析文本结构、理解文化背景、考虑语境含义,然后再动笔翻译。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研究团队设计了一套复杂的训练方法,叫做"思维链微调"(Chain-of-Thought Fine-tuning, CoT Fine-tuning)。这个过程就像是让一个经验丰富的翻译大师("教师模型")来指导一个学徒("学生模型")。教师模型会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拿到一个英语句子后,它会分析句子的主谓宾结构,识别习语表达,考虑文化差异,然后逐步推导出最终的翻译结果。
研究团队创建了六种不同的"思考"模板,每一种都模仿了人类翻译专家的不同思维方式。第一种叫"层次化翻译",就像搭积木一样,先识别句子的核心成分,再逐层添加修饰成分。第二种是"三角验证翻译",通过中间语言来验证翻译的准确性,就像用第三方来确认信息的可靠性。第三种是"反向翻译验证",先翻译到目标语言,再翻译回源语言,看看意思是否一致。
还有"语境感知翻译",会考虑上下文和对话情境;"翻译解释模式",详细说明每个翻译选择的理由;以及"结构转换模式",专门处理不同语言间的语法结构差异。每种模式都有其独特的思考路径,就像不同的翻译专家有不同的工作习惯一样。
为了训练这样的"思考型"翻译模型,研究团队使用了一个叫Llama-4-Scout-17B的大型模型作为教师,它有170亿个参数,相当于一位经验丰富的翻译专家。然后用一个较小的gemma-3-4b模型作为学生,参数量只有40亿,就像一个需要学习的新手翻译。
训练过程很像师父带徒弟:给教师模型一对英语-科萨语的翻译样本,让它按照某种思考模板来解释为什么这样翻译是正确的。教师模型会生成一段详细的思考过程,比如:"我首先分析了这个句子的结构,主语是'他对古董的喜爱',谓语是'使他成为',宾语是'古董猎人'。在翻译成科萨语时,我需要注意科萨语中'喜爱'这个概念的表达方式,以及'猎人'这个词在当地文化中的含义..."
然后,学生模型就学习这种思考过程,训练它在接到翻译任务时,先生成类似的思考内容,再给出最终翻译。这就像教一个学徒,不仅要告诉他翻译结果,还要解释思考过程,让他学会举一反三。
研究团队在科萨语(一种非洲语言)和立陶宛语上进行了大量实验。他们使用了专门为低资源语言生成的合成数据集,这些数据通过特殊的流程创建,确保了质量和多样性。整个训练过程在高性能GPU上进行了5000步,每次训练都精心调整了学习率、批次大小等参数。
然而,经过大量的实验和调优,结果仍然令人失望。无论使用哪种思考模板,"思考型"翻译模型的表现都没有超过传统的直接翻译模型。有时候差距还很明显,在BLEU分数上相差0.5分,在MetricX评分上也有类似的差距。这就像是一个经过复杂推理训练的学生,反而没有那些直接学习翻译技巧的学生表现好。
三、模块化翻译策略的意外收获
在传统的思维链训练效果不佳后,研究团队将注意力转向了一些专门为机器翻译设计的高级策略。这些策略就像是翻译界的"秘籍",每一种都有自己独特的工作流程和技巧。研究团队想知道,如果让模型学习这些专业翻译策略的思考过程,会不会有更好的效果。
第一种策略叫MAPS(多维度提示和选择),就像一个全方位的翻译分析师。面对一个需要翻译的句子,这个策略会先从多个角度分析:提取关键词、识别主题、寻找相似的例句。然后根据每种分析生成一个候选翻译,最后从这些候选中选择最佳结果。这就像是一个翻译专家会先从词汇、语法、语境等多个维度思考,然后综合所有因素做出最终决定。
第二种策略是SBYS(逐步翻译法),模仿的是专业翻译的完整工作流程。首先是"预研究"阶段,识别可能造成翻译困难的习语、专业术语或文化特定表达,就像翻译前先扫描一遍文档,标出难点。接着是"起草"阶段,生成初始翻译。然后是"精化"阶段,针对语法、词汇选择等进行调整。最后是"校对"阶段,检查术语一致性、流畅性等问题。
第三种策略叫TEaR(翻译、评估、精化),采用的是质量控制的思路。先生成一个翻译草稿,然后用专业的质量评估标准(如MQM质量矩阵)来标注可能的错误,把错误分为严重、一般、轻微三个等级,最后根据这些标注来改进翻译。这就像工厂的质检流程,每个产品都要经过严格的检查和改进。
第四种是Self-Refine(自我精化),这是一个迭代改进的过程。模型先生成一个翻译,然后自己给自己提供反馈,指出可以改进的地方,接着生成改进版本。这个过程可以重复多次,每次都让翻译变得更好。这就像一个作家会反复修改自己的作品,每次修改都让文章更加完善。
最后一种是CompTra(组合翻译),采用的是"分而治之"的策略。先把长句子拆分成较短的片段,分别翻译这些片段,然后将这些片段翻译作为额外的训练样本,最终组合成完整的翻译。这就像是处理复杂任务时,先分解成简单的小任务,逐个击破。
当研究团队让教师模型按照这些策略的思路来生成"思考过程",然后用这些过程来训练学生模型时,结果有了明显的改善。特别是使用MAPS策略时,翻译质量提升了3.5个BLEU分数点和2个MetricX分数点,这在机器翻译领域是非常显著的提升。
这个发现让研究团队很兴奋,但他们很快意识到了一个关键问题:为什么这些基于翻译策略的"思考"有效,而传统的思维链无效呢?通过仔细分析,他们发现了一个重要差异:这些有效的翻译策略在"思考"过程中都包含了实际的翻译尝试,而不仅仅是抽象的分析。
比如在MAPS策略中,模型不仅分析关键词和主题,还会基于这些分析生成具体的翻译候选。在SBYS中,每个步骤都产生实际的翻译内容。这就像是学钢琴时,不仅要学习音乐理论,更重要的是要实际弹奏。理论分析固然重要,但实践练习才是提升技能的关键。
进一步的实验证实了这个猜测。研究团队发现,当"思考"过程中包含的翻译尝试质量超过原始训练数据中的标准答案时,模型性能就会提升。而当这些翻译尝试质量不如标准答案时,即使有再复杂的"思考"过程,也不会带来提升。这说明了一个重要道理:在机器翻译中,实际的翻译练习比抽象的理论分析更有价值。
四、数据质量胜过思考深度
通过深入分析这些模块化翻译策略的成功原因,研究团队得出了一个颇具启发性的结论:与其让模型学会"思考",不如直接提供更高质量的训练数据。这个发现就像是在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认知:与其让学生掌握复杂的学习方法,有时候直接给他们更好的教材和例题可能更有效。
为了验证这个想法,研究团队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他们使用了一个叫BLASER 2.0-QE的质量评估系统,这个系统就像一个自动化的翻译质量检查员,能够评估翻译的好坏。研究团队用这个系统来筛选每个翻译策略产生的多个翻译候选,选出其中最好的一个。
然后他们创建了两种对比训练方式:一种叫IOFT-MAX,直接用这些高质量的翻译作为训练目标,而不包含任何"思考"过程。另一种叫CoTFT-MAX,既包含"思考"过程,也使用这些高质量翻译作为目标。这就像是比较两种教学方法:一种直接给学生看最佳答案,另一种既展示解题思路又给出最佳答案。
实验结果非常明确:在大多数情况下,IOFT-MAX的表现都超过了包含"思考"过程的CoTFT。这意味着,与其教模型如何"思考"翻译,不如直接给它更好的翻译示例。这个现象在MAPS、SBYS、TEaR和Self-Refine等策略上都得到了验证。
唯一的例外是CompTra策略。这个策略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的"思考"过程主要包含的是短语级别的翻译,而不是完整句子的翻译。这些短语翻译通常不会比标准答案更好,但它们作为"思考"过程的一部分,仍然能够帮助模型学习。这就像学习绘画时,即使单独的笔触练习看起来不如完整作品精彩,但这些基础练习对整体技能提升仍然有价值。
研究团队进一步创建了一个叫IOFT-BoA(Best of All)的方法,从所有翻译策略产生的候选中选择最佳翻译作为训练目标。结果显示,这种方法能够将模型从14 BLEU分数提升到18 BLEU分数,MetricX从8分提升到5.6分(MetricX分数越低越好)。这相当于在相同的训练样本数量和训练时间下,仅仅通过提升数据质量就实现了显著的性能提升。
这个发现带来了一个重要启示:在机器翻译任务中,数据质量可能比模型复杂性更重要。与其花费大量计算资源让模型学习复杂的"思考"过程,不如把精力投入到收集和筛选高质量的翻译数据上。这就像是在培训翻译人员时,与其教授复杂的理论框架,有时候直接提供优秀的翻译范例可能更有效。
研究团队还发现了另一个有趣现象:即使是那些在"思考"过程中产生的翻译尝试没有超过标准答案质量的策略,如果我们提取出这些翻译尝试并用它们来增强训练数据(而不是作为"思考"过程),也能带来性能提升。这进一步证明了翻译任务中"实践胜过理论"的特点。
五、句子分解的深度探索
在发现翻译片段对模型训练有益后,研究团队决定深入探讨这一现象。他们设计了一系列实验,专门研究不同类型的句子分解方法对翻译质量的影响。这就像是一个厨师在研究不同的食材切法如何影响最终菜品的味道。
第一种分解方法叫"释义分解",让教师模型为每个原始句子生成五个不同的释义版本,然后翻译这些释义。这就像是一个翻译在开始工作前,先用不同方式重新表述原文,从多个角度理解含义。比如"他对古董的热爱让他成为了古董猎人"可能被释义为"由于喜欢古董,他选择了古董猎人这个职业"或"古董的魅力吸引他走上了古董猎人的道路"。
第二种是"句法释义分解",生成与原句具有相同语法结构但使用不同词汇的句子。这种方法保持语法骨架不变,但替换其中的词汇,就像是在相同的建筑结构中使用不同的装修材料。这样的练习能帮助模型更好地理解语言的结构模式。
第三种方法是"难点表达提取",专门识别那些翻译时可能遇到困难的词汇或短语。这就像是一个翻译在开始工作前,先把文档中的专业术语、习语表达或文化特定内容标记出来,进行专门的研究和翻译练习。
最后一种就是之前提到的CompTra方法,将长句子分解为较短的组成部分,分别翻译。这种方法特别适合处理复杂句子,就像解决复杂数学题时,先把它分解成几个简单的小步骤。
实验结果显示,所有这些分解策略都能让包含"思考"过程的训练方法(CoTFT)超过传统的直接训练方法。其中,句法释义和CompTra表现最佳。这表明,为模型提供不同层次的翻译练习材料确实有助于提升翻译能力。
更有趣的是,当研究团队将这些分解产生的句子对作为额外的训练数据添加到原始数据集中时(称为IOFT-EXT),也获得了显著的性能提升。释义分解和句法释义分解在这种数据扩充方式下表现特别好,BLEU分数提升了4分,MetricX提升了2分。
这个现象揭示了机器翻译训练的一个重要原理:多样化的翻译练习比单纯的理论学习更有价值。就像学习一门外语时,通过翻译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难度的文本,比仅仅学习语法规则更能提升实际应用能力。
然而,研究团队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边界情况:对于难点表达提取和CompTra方法,直接将分解的内容加入训练数据的效果并不如将其作为"思考"过程。这是因为这两种方法产生的都是较短的片段,它们与原始训练数据的重叠度较高,作为额外数据的价值有限。但作为"思考"过程的一部分,这些短片段翻译仍然能够为模型提供有价值的学习信号。
这些发现为我们理解机器翻译的学习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它们表明,在翻译任务中,模型更需要的是丰富多样的翻译实践,而不是抽象的推理过程。这就像是培养一个钢琴家,重要的不是让他们背诵音乐理论,而是让他们弹奏各种不同风格、不同难度的曲目。
六、强化学习的进一步验证
为了全面评估"思考"过程在机器翻译中的作用,研究团队还进行了强化学习实验。这就像是在基础训练完成后,再进行更高级的技能训练,看看"思考"能力是否在这个阶段发挥作用。
强化学习在机器翻译中的作用就像是一个教练在旁边不断纠正和指导。模型生成翻译后,会根据翻译质量获得奖励或惩罚,然后调整自己的行为以获得更高的奖励。研究团队使用了一种叫GRPO(Group Relative Policy Optimization)的先进强化学习方法。
他们设计了三种不同的奖励机制:第一种基于传统的BLEU和chrF++评分,这些指标衡量翻译与标准答案的相似度。第二种使用COMET-22评分,这是一个更现代的评估方法,能够更好地判断翻译的语义准确性。第三种使用BLASER2.0质量评估分数,专门评估翻译的整体质量。
对于包含"思考"过程的模型,研究团队还添加了一个特殊的格式奖励,确保模型在强化学习过程中仍然保持"先思考再翻译"的行为模式。这就像是训练一个学生,不仅要求答案正确,还要求保持良好的解题习惯。
实验结果显示,强化学习确实能够为所有模型带来提升,平均提升约1.3个BLEU分数点和1.0个MetricX分数点。然而,这种提升对所有模型都是均等的,"思考型"模型并没有从强化学习中获得额外的优势。换句话说,强化学习前的性能排序在强化学习后依然保持不变:CompTra > IOFT > CoTFT with T3。
这个结果与之前其他研究的发现一致,即当奖励只针对最终翻译质量时,"思考"过程并不能带来额外的好处。这就像是在考试中,无论学生在答题前进行了多么复杂的思考,最终评分依然只看答案的正确性。
研究团队还发现了一个实用性很强的观察结果:继续进行传统的监督学习(即直接用更多的翻译样本训练)比强化学习带来了更大的提升。IOFT方法通过简单地增加训练数据就获得了6个BLEU分数点和3个MetricX分数点的提升,远超强化学习的效果。
这个发现再次强调了数据质量和数量在机器翻译中的重要性。与其投入大量计算资源进行复杂的强化学习训练,有时候简单地收集更多高质量的翻译数据可能更有效果。这就像是在培训翻译人员时,与其设计复杂的考核制度,不如直接提供更多优质的翻译练习材料。
七、跨语言验证的一致性发现
为了确保研究结论的普遍性,研究团队在立陶宛语上重复了所有主要实验。立陶宛语是一种印欧语系的语言,与之前实验的科萨语(一种非洲语言)在语言特征上有很大差异。这种跨语言验证就像是在不同的环境中测试同一个理论,看看结论是否依然成立。
在立陶宛语实验中,研究团队使用了gemma-3-27b-it作为教师模型,gemma-3-1b-pt作为学生模型,训练数据来自WMT19数据集。尽管语言背景、模型架构和数据来源都发生了变化,实验结果却惊人地一致。
首先,在传统的思维链训练中,包含"思考"过程的模型依然没有超过直接翻译的模型。六种不同的"思考"模板在立陶宛语上都重现了在科萨语上的表现:与直接训练相比,性能提升微乎其微,有时甚至出现下降。这种跨语言的一致性表明,"思考"在机器翻译中的局限性并不是特定语言的现象,而是一个更普遍的规律。
在模块化翻译策略的实验中,立陶宛语的结果同样验证了之前的发现。基于翻译策略的"思考"过程能够带来性能提升,而这种提升主要来自于"思考"过程中包含的实际翻译尝试。当这些翻译尝试的质量超过训练数据中的标准答案时,模型性能就会提升;反之则没有帮助。
句子分解实验在立陶宛语上也展现了相似的模式。CompTra和句法释义等方法依然是最有效的,而且使用分解产生的句子对来扩充训练数据仍然比将其作为"思考"过程更有效。这进一步证实了"数据质量胜过思考复杂度"的核心观点。
更重要的是,研究团队发现,即使在资源相对丰富的立陶宛语(相比于科萨语)上,简单地提升数据质量仍然是最有效的改进方法。通过选择最佳翻译作为训练目标的IOFT-BoA方法,在立陶宛语上同样获得了显著的性能提升。
这种跨语言的一致性发现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它表明,无论面对哪种语言的翻译任务,研究人员和工程师都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数据质量的提升上,而不必过分追求模型架构的复杂化。这就像是在任何文化背景下教授翻译技能,实践练习都比理论灌输更重要。
研究团队还注意到,不同语言的具体表现数值虽然有差异,但趋势完全一致。这种模式的稳定性增强了研究结论的可信度,也为将这些发现推广到其他语言提供了信心。
八、对AI推理能力的深层思考
这项研究的发现引发了对人工智能推理能力本质的深层思考。为什么在数学和编程等逻辑推理任务中表现出色的"思考"模式,在机器翻译中却失效了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揭示了不同类型智能任务的根本差异。
数学和编程任务具有明确的逻辑结构和步骤分解的特点。解一道数学题需要按照特定的步骤进行:理解题意、选择方法、逐步计算、验证结果。这种线性的、步骤明确的过程非常适合用"思维链"的方式来模拟。就像搭积木一样,每一块都必须放在正确的位置上,最终才能构建出完整的结构。
然而,机器翻译更像是一种语言间的直觉性转换过程。优秀的翻译往往需要对两种语言都有深度的理解,能够在语言间找到最自然的对应关系。这种能力更像是艺术创作而非逻辑推理,需要的是语言感知力和文化理解力,而不是步骤化的分析过程。
研究团队的发现表明,机器翻译中最重要的是模型对语言模式的内化程度,而不是外显的推理过程。当模型通过大量高质量的翻译样本学习后,它能够直接"感知"到正确的翻译,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翻译家能够凭直觉给出流畅自然的译文。
这种差异也体现在人类的认知过程中。当我们解数学题时,通常需要有意识地进行步骤化思考;但当我们进行母语交流或熟练的外语翻译时,语言处理往往是无意识的、自动化的。试图将有意识的推理过程强加到本应自动化的语言处理上,可能反而会干扰自然的语言流动。
另一个重要的观察是关于"思考"内容的质量问题。研究发现,只有当"思考"过程中包含了比标准答案更好的翻译尝试时,这种"思考"才有价值。这说明了一个重要道理:形式上的推理过程并不自动带来质量提升,关键在于推理内容是否真正有价值。
这个发现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它提醒我们,不同类型的智能任务可能需要不同的处理方式,不能简单地将在一个领域成功的方法直接应用到另一个领域。更重要的是,它强调了数据质量在机器学习中的根本重要性:再精巧的算法也无法弥补数据质量的不足。
这项研究还揭示了一个关于评估AI系统的重要观点:我们不应该仅仅因为一个系统"看起来更智能"(比如会展示思考过程)就认为它更优秀。真正的评估应该基于实际性能和效果,而不是表面的复杂性。有时候,简单直接的方法可能比复杂精巧的方法更有效。
说到底,这项研究告诉我们,在机器翻译这个领域,"实践胜过理论"这个古老的智慧依然适用。与其让机器学会复杂的推理过程,不如给它提供更多高质量的翻译示例。这就像学习一门艺术技能:大量的优质练习比复杂的理论分析更能提升实际水平。对于AI系统的开发,这个发现提醒我们要回归本质,专注于那些真正能够带来性能提升的核心要素,而不是被表面的复杂性所迷惑。
Q&A
Q1:为什么"思维模型"在数学和编程上表现好,但在翻译上反而不如直接翻译?
A:这主要是因为任务性质的根本差异。数学和编程需要按步骤逻辑推理,就像搭积木一样每步都很明确,所以"思考"过程很有帮助。但翻译更像艺术创作,需要语言间的直觉转换和自然流动,过多的理性分析反而会干扰这种语言感知力。就像经验丰富的翻译家往往凭语言直觉就能给出流畅译文,而不是通过复杂推理。
Q2:研究中提到的"数据质量胜过思考深度"具体是什么意思?
A:研究发现,与其训练模型学会复杂的"思考"过程,不如直接给它更高质量的翻译示例。比如通过筛选最佳翻译作为训练目标,模型性能从14 BLEU分提升到18 BLEU分。这就像教人翻译时,与其教复杂理论,不如直接提供优秀的翻译范例。研究证明只有当"思考"过程包含比标准答案更好的翻译时才有用,否则再复杂的推理也没价值。
Q3:这项研究对目前的AI翻译技术发展有什么启示?
A:这项研究提醒我们不要被表面的"智能"所迷惑。一个会展示思考过程的系统不一定比直接给结果的系统更优秀,关键是实际效果。对于翻译AI的发展,应该把资源投入到收集高质量翻译数据上,而不是设计复杂的推理架构。同时提醒我们不同AI任务需要不同方法,不能简单地把一个领域的成功方法直接搬到另一个领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