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1月20日报道 (文/童师群)最近,TikTok上的多国网友掀起模仿“斯拉夫凝视”(славянский взгляд,slavic stare)的挑战赛,继追捧所谓的“俄式午餐”即烟熏鲭鱼、为追求“斯拉夫时尚”而穿上皮草并戴上俄罗斯大皮帽之后,他们又开始沉迷于来自东欧的新潮流——“斯拉夫凝视”,一种“清冷、疏离、略带不屑却风情万种”的眼神。土生土长的斯拉夫人对此嗤之以鼻,在他们看来,西方人要学会这种微表情基本没戏。
复刻“斯拉夫凝视”这一潮流的起源无从可考,但很多参与者都说,他们的灵感来自美国第一夫人梅拉尼娅·特朗普。她总是以优雅、冷艳的形象出现在公众场合,而她经常抛给丈夫特朗普的犀利眼神更在网上广为传播。因为她来自斯洛文尼亚,网友们便称她为“斯拉夫缪斯”,开始模仿她的标志性冷眼。从美国、德国、意大利、希腊到泰国、新加坡,各国网友纷纷加入其中,甚至还有人推出了有关“斯拉夫凝视”的教学视频。TikTok上相关视频的浏览量已突破千万。
有人戏称,练习“斯拉夫凝视”能从气势上碾压交谈对象,还有机会钓得金龟婿,不过,若是拿捏不好它的度,在跟上司交流时也抛出这样的眼神,那多半会失业的。
那么,网友们是如何复刻“斯拉夫凝视”的呢?多数人会将眼睛眯成一条缝,绷紧脸部肌肉,侧脸对着镜头,但效果通常有些滑稽:有人表情太做作,从厌世颜变成了魅惑脸;有人用力过猛,像“急着上洗手间”;还有人被调侃为“狗子怀疑脸”。他们为什么学不像呢?
热心的斯拉夫网友出来指点迷津:真正的“斯拉夫凝视”可不是刻意学来的,除非你出生在斯拉夫国家、从小浸润于斯拉夫文化当中,且经历过生活的磨难。
在斯拉夫文化中,过度微笑可能被视为轻浮,而克制情绪则被看作成熟和隐忍的表现。这种文化习惯强化了“凝视”的严肃性。有一句俄罗斯谚语广为流传:Смех без причины - это признак дурачины(无缘无故地笑就是大傻帽)。
还有挥之不去的历史与集体记忆。斯拉夫民族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以及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政治动荡,这一切都塑造了集体性的内敛气质,“斯拉夫凝视”可以被视为对苦难记忆一种无意识的潜移默化的反映。
宗教与哲学的影响也不容低估。东斯拉夫人和部分南斯拉夫人信仰的东正教存在很明显的禁欲主义倾向,俄罗斯文化中也一直不乏对“苦难美学”的推崇。
当然还有严寒气候的打磨,毕竟那里的冬天实在是太冷太漫长了。
东欧网友们继续解释说,他们的“斯拉夫凝视”也来自于“生活的疲惫感”:让你在零下20摄氏度的天气出门等公交车,早晚高峰挤在像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厢里,在医院跟插队的人吵架,不学也会,“这是刻在DNA里的存在主义空虚”。另有俄罗斯网友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回复道: “斯拉夫凝视不是要你眯起眼睛,而是我们的灵魂在眼中的映射。”
尽管“斯拉夫凝视”潮流近期才兴起,但社交媒体上围绕对东欧人(尤其是俄罗斯人)特有表情的讨论早已有之。TikTok和照片墙(Instagram)上经常有人提到斯拉夫人不习惯微笑,所以会被外国人认为他们阴沉、忧郁。有巴西网友说这样的表情“不合法”,有瑞典网友劝斯拉夫人不要板着脸,毕竟“笑能延年益寿”。对此,东欧网友们纷纷反击:怎么才能告诉非斯拉夫人,我并非讨厌他们,只是天生如此?我们不会为琐事浪费笑容,我们只对真正美好的现象展露微笑。
没错,我在俄罗斯留学和工作的时候,也发现俄罗斯人并不是不爱笑,只是不常笑,朋友聚会、看脱口秀表演、把酒言欢时,他们也都笑得前仰后合。
当然,也有很多人认为“斯拉夫凝视”其实是种文化优势:它让东欧和俄罗斯成为全世界i人(即内向者)的天堂。“我们拒绝努力假装时刻幸福,这让人松弛,而且没人会因此而介怀。”一名TikTok用户解释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