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受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委托,中国旅游协会组织开展“2025非遗旅游融合年度创新案例”征集和评审工作。最终,经专家评审,推荐20个“2025非遗旅游融合年度创新案例”。
10月30日,非遗旅游融合创新交流活动在河北唐山举办。“2025非遗旅游融合年度创新案例”在活动上带来案例精讲,花垣全域文化旅游运营有限公司战略发展部经理王雅珂以《湖南十八洞村:从精准扶贫首倡地,到非遗赋能的中国经验》为题作案例分享,现刊发现场视频及全文如下:
今天我想身穿这身苗族服饰,带大家走进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这个藏在武陵山区的苗族村寨。这里既是2013年精准扶贫首倡地,更是靠非遗+旅游走出振兴路的中国样板。
![]()
十年前,这里还身陷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困境。人均耕地不足0.8亩,交通闭塞,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连苗绣这些承载千年技艺的非遗都面临后继无人,面临失传的危机。
![]()
而十年后的今天,这里年接待游客达88.7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974.5万元,苗绣产业年产值超2000万元。发展经验被联合国世界银行列为全球乡村治理的中国范例。十八洞村的蝶变核心在于非遗赋能旅游,我们没有走挖山凿井的老路,而是把非遗保护、苗族村寨生活和旅游发展紧紧绑在一起,一步步让老技艺活起来。
![]()
首先,唤醒非遗根脉。在省、州、县三级文旅部门支持下,我们建立了苗族鼓舞传习所、苗绣工坊,并聘请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担任常驻导师,用师带徒的方式定向培育传承力量,如今已培育220多名传承人,其中3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比63%,彻底扭转了非遗技艺老龄化的困境。
![]()
同时定期举办赶秋节、苗年、鼓文化节,创新开展非遗进礼堂、进院落、进校园的行动。如今农家院里就能学苗绣,文化礼堂也常有歌舞表演,非遗活动已成为村民生活日常。非遗融入旅游,我们联合高校规划团队,以青瓦木楼依山建、石板小道绕寨行的传统村落风貌为基底,整合非遗阵地、民俗活动与生态资源,划分出三大功能板块,推出涵盖面绣DIY、鼓舞教学的非遗体验一日游,建成两个标准化研学基地,编写苗族历史与非遗记忆教材,年接待研学团队超500批次。
游客不光可以入住赋有苗族特色的民宿,还可以带走自己心仪的非遗文创产品。这套观民俗、学技艺、共文创、住民宿的玩法,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
在发展过程中,我们推行村集体+企业+合作社+村民的合作模式,成立文旅公司统筹旅游运营,建立苗绣合作社,吸纳200多位妇女就业。如今村民既能拿土地租金、务工费,还能靠手艺进行分红。2024年仅苗绣合作社就向村民发放了800多万报酬,1200多名外出务工人员都返乡,曾经让妈妈回家的期盼,如今成了家家户户的幸福日常。我们还让这份经验走向世界,央视、人民日报等都纷纷报道我们非遗故事,抖音上非遗苗寨十八洞话题曝光量超五亿次。
![]()
我们更积极推动文化走出去,组织苗绣作品亮相巴黎世界文化遗产博览会,并与非洲11个国家签订乡村发展交流协议。十八洞村实践充分证明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给钱、给物,而是要找到自己本土文化根脉,让非遗技艺与产业发展融合,让村民成为发展的主体与受益者。让苗绣针线缝进时代需求,让苗绣的鼓声敲开世界大门,贫困村寨也能变成闪亮的中国样板。未来我们还期待与大家一起深耕非遗赋能,将这份经验照亮更多乡村。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