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岁,刚提小米YU7新车8天,右腿截肢。这不是电影情节,而是真实发生在“TICC”身上的事。
![]()
他曾经是无数年轻人羡慕的对象:有闲钱旅行、爱爬山骑马、开着三五十万的小米YU7,在社交平台晒自由、晒热爱。
可一场国道上的意外,让这一切戛然而止,护栏穿透车身,右小腿保不住了。从健全到残疾,只用了998公里,和一个夜晚。
![]()
如今他出院了,改了网名,发了一条视频:一位假肢推销员坐在床边,笑着展示如何走路。镜头里的他语气平静,说“心态还好”,但字里行间透着一种强撑的体面。
![]()
没人能在一个多月内真正接受肢体残缺,那种“还能回到从前吗”的迷茫,藏在每一个不敢直视镜头的眼神里。
![]()
更令人心寒的是,网络上不是安慰,而是嘲讽。
有人拿小米那句“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做梗,配上事故图冷嘲热讽;有人说他“被雷军的火灌满了脑子”,活该为信仰买单;还有人阴阳怪气:“开得起三十万的车,怎么买不起命?”
![]()
这些话,像刀子一样扎向一个刚经历生死的人。
可问题到底出在哪?是车主超速?是车辆安全缺陷?还是护栏设计不合理?目前尚无官方结论。
当事人只说了一句:“没超速,没失控。”之后便沉默。这沉默,或许是无奈,也或许是还在等一个说法。
![]()
但无论责任归属如何,有一件事必须说清楚:再智能的车,也不是护身符;再响亮的广告,也不能替代驾驶者的警觉。
车企可以吹“五星安全”、“自动避障”、“L3级智驾”,但现实是方向盘握在你手里,命也在你手里。别把生命交给算法,别把安全寄托在营销话术上。
那些“颠覆行业”、“重新定义”的口号,听起来热血,可真撞上钢筋水泥,能救命的从来不是PPT,而是你踩刹车的那一秒反应。
![]()
小米作为新入局者,急于用产品打开市场,宣传难免激进。但消费者也得清醒:电动车不是玩具,它是钢铁机器,一旦失控,后果远比手机死机严重得多。
而更值得警惕的,是当下一种危险的消费心理:把买车当成“站队”,把品牌当成信仰。有人因为喜欢雷军,就觉得小米汽车“一定靠谱”;有人因为讨厌某品牌,就认定它“必出事故”。这种情绪化判断,恰恰最容易让人放松对风险的警惕。
![]()
TICC的遭遇,不该成为攻击某个品牌的武器,也不该沦为网友泄愤的素材,它应该是一记警钟。
给车企:安全不是卖点,是底线;给监管部门:新车上市不能只看续航和智能,更要严审被动安全结构;给我们每个人:开车时少看一眼手机,多盯一秒路况,可能就躲过一场灾难。
![]()
至于TICC本人,他的乐观令人敬佩,但不必强求“正能量”。失去一条腿的痛苦,不是一句“加油”就能化解的。他需要时间,需要支持,而不是被架上“励志典型”或“反面教材”的神坛。
![]()
希望未来某天,他真能装上假肢,重新站在草原上,哪怕走得慢一点,也依然是他自己。而我们能做的,除了不添乱,就是记住:车可以换,命只有一条。再炫的科技,也抵不过一次专注的驾驶。
愿悲剧不再重演,愿每个在路上的人,都能平安回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