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又立flag了:安全第一、科技为本、AI融合。
话听着漂亮,可网友不买账:“你自己开小米车吗?轮毂炸了、机盖造假、宣传注水,现在被新华社点名,才想起说‘安全是前提’?”
讽刺的是,就在他高调宣布第50万辆车下线、刷新全球纪录的同一天,舆论场却在追问:这50万辆里,有多少是靠真本事卖出去的,又有多少是靠话术堆出来的?
![]()
去年一句“一辆车,好看是第一位的”,如今成了众矢之的。雷军急忙澄清:“安全和好看不矛盾。”可问题从来不是“矛盾不矛盾”,而是当营销口径反复横跳,消费者怎么信你?
更尴尬的是,新华社罕见发声,直批汽车行业“浮夸风”“语言腐败”:零部件起名像武侠小说,普通技术包装成黑科技,订单数据注水成常态。虽未点名,但字字戳中小米软肋。
![]()
SU7 Ultra的“碳纤维挖孔机盖”事件就是典型:宣传说是赛车级空气动力学设计,结果拆开发现内部空空如也,风道没连散热系统,纯属装饰。
车主怒斥“交了智商税”,小米法务却甩锅:“雷军不懂结构,宣传不算合同。”
一边是创始人亲自站台喊“感动人心”,一边是法务庭上切割“老板只是嘴替”,这种割裂,比轮毂断裂更伤信任。
如今,雷军承诺“抓安全、抓交付”,可安全不是口号,是实打实的设计、测试、品控。如果连一个4.2万的选装件都能货不对板,谁敢相信“安全高于一切”不是危机公关的应急话术?
![]()
再说“科技创新”。小米前三季度研发投入235亿,数字亮眼,但汽车作为百年工业集成体,光砸钱不够,还得有沉淀。新势力普遍缺课底盘调校、热管理、碰撞安全等底层能力,小米也不例外。营销可以一年爆红,技术却要十年磨剑。
最吊诡的是,雷军总强调“用户信任”,可信任一旦透支,再高的交付量也补不回来。50万辆下线确实快,但快不等于强。当年乐视也吹过生态化反,蔚来也曾靠服务圈粉,可最终活下来的,是那些把螺丝拧紧、把气囊装牢的企业。
![]()
新华社说得明白:“浮夸赢不来真口碑,巧嘴说不出硬实力。”中国汽车要由大变强,不能靠发布会讲段子,不能靠创始人演悲情,更不能把消费者当流量韭菜反复收割。
雷军若真想兑现承诺,就该做三件事:
第一,公开SU7全系安全测试原始数据,别只晒五星评级;
第二,建立独立于营销体系的质量反馈通道,让车主投诉直达技术团队;
第三,停止用“最快”、“最强”、“颠覆”这类词,老老实实说清楚:这车到底好在哪,差在哪。
![]()
否则,今天50万辆的掌声,可能就是明天信任崩塌的前奏。
毕竟,车不是手机,摔坏了能换;它是载着一家老小在路上的铁盒子。你可以吹它多帅,但命,只有一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