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财政部公布了今年前10个月的财政收支数据,这些数字背后藏着不少和咱们老百姓息息相关的信息。简单来说,国家“钱袋子”正在慢慢变鼓,税收收入涨了,乱罚款、乱收费的情况少了。但与此同时,房地产不景气带来的影响还在持续。这些变化究竟意味着什么?对咱们老年人的养老金、医疗报销会有啥影响?今天咱们就来仔细聊聊。
![]()
第一、财政收入好转,税收增长释放积极信号
今年1-10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8.65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0.8%。别看涨幅不大,但趋势是向好的——特别是10月份,收入增速达到3.2%,创下今年最高纪录。更值得关注的是,税收收入增长了1.7%,比前9个月明显加快。
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力军”,它涨了,说明企业生意好了,老百姓收入稳了,经济在慢慢恢复。比如新能源、人工智能这些新行业,成了税收增长的新动力。政府这几年推的稳经济政策,比如减税降费、扶持小微企业,也开始见效了。
![]()
第二、罚款收费减少,老百姓负担减轻
过去有些地方为了补财政缺口,动不动就罚款、收费,搞得企业和群众怨声载道。今年情况好转了:前10个月非税收入(包括罚款、收费等)下降了3.1%。这说明政府正在规范管理,少折腾老百姓,多靠正经税收来充实财政。
举个例子,某城市以前靠罚违规小商贩“创收”,现在改为帮他们办执照、找摊位,结果商贩生意好了,交的税反而多了。这种转变对咱们老年人也是好事——街边卖菜的摊主不用天天提心吊胆,菜价也能更稳定。
![]()
第三、房地产拖累大,土地收入“腰斩”影响长远
不过,财政收入里也有个大麻烦:房地产。1-10月,土地出让金只有2.5万亿元,比去年少了7.4%,比2021年高峰期更是跌了58%。房子卖不动,开发商不拿地,地方政府的“第二钱袋子”就瘪了。
这可不是小事。土地收入少了,可能影响修公园、补养老金、盖医院的钱。比如契税、土地增值税,今年也分别降了14.7%和17.5%。好在这些税占比不大,暂时不会动摇根本。但长期看,如果楼市一直冷下去,地方财政压力会更大。
![]()
第四、养老金、医疗投入会受影响吗?
老年人最关心的问题来了:财政这些变化,会不会动我们的“养老本”?目前看,不用太担心。一方面,税收增长保证了基本盘;另一方面,国家明确要求民生支出“只增不减”。比如今年很多省份提高了基础养老金,医保报销范围也在扩大。
但也要清醒看到,如果土地收入持续下滑,一些地方可能得精打细算。比如新建养老院的速度放缓,或者社区福利补贴增长变慢。所以,咱们既要对国家兜底民生有信心,也要理解政府平衡收支的不易。
![]()
结尾
总的来看,财政收入正在往好的方向走:税收多了,乱收费少了,经济活力慢慢恢复。但房地产的“冷风”还没停,需要时间化解。对咱们老年人来说,关键是多关注本地政策——比如明年养老金是否上调、社区诊所药品是否扩容。国家“钱袋子”稳了,咱们的日子才能更踏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