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年的时间,在枣庄山坡上,凝结成一颗石榴。它表皮粗糙,带着风霜刻痕,咧开的红嘴里,是玛瑙般的籽粒,藏着千年的风雨和农人的老茧。
张世冲的祖祖辈辈,就在这片山坡上与石榴树为伴。作为沙沟镇张庄村的党支部书记,他身上的担子,一头是千年的传承,另一头,是全村人的生计。
当“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被细化为“分类有序、片区化推进”的具体路径时,很多人在问,路到底该怎么走?张庄村的答案,就藏在一棵棵石榴树里,也藏在一张小小的“托管”合同上。
01. 三块钱的“契约”
在张庄村,家家户户都有石榴树,这几乎是刻在基因里的财产。但财产,有时也会变成负担。
年轻人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守着一片老林子。修剪、打药、施肥、采摘,每一项都是重体力活。老人们力不从心,技术跟不上,石榴的品质和产量就上不去。到了收获季,各家单打独斗,收购商压价,丰产未必丰收。
这是中国无数个普通村庄的缩影:有资源,缺组织;有传统,缺效率;有产品,缺品牌。
张世冲和村两委班子琢磨出来的办法,朴素得有些“土气”——搞“托管”。
村民按每株石榴树3元的标准,向村里缴纳托管服务费。村里用这笔钱,统一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全流程的标准化管理。到了秋天,石榴摘下来,销售收入,一分不少,全归村民自己。
这笔账,谁都会算。一户人家几十棵树,一年托管费不过百十块钱,却省去了全年劳作的辛苦和风险。腾出的时间,可以去打零工,可以含饴弄孙。而石榴,因为有了科学管理,长得更好,卖价更高。
2024年,张庄村集体收入达到123.4万元,村民人均收入4.2万元。其中,光是这个“托管”模式,就为村集体增收9万元,带动人均增收2.3万元。
这组数字背后,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产业革命,而是一次精密的“生产关系微调”。它没有触碰最敏感的产权红线,只是在“所有权”和“经营权”之间,找到了一个巧妙的平衡点。村集体,从一个“管理者”,变成了一个“服务者”。农民,从一个“全能型”的生产者,变成了一个“监督者”和“受益者”。
这三块钱的契约,撬动的不仅仅是石榴产业,更是乡村治理的底层逻辑。它用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率,把分散的个体重新组织了起来。这种组织,不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归大堆”,而是基于市场逻辑和信任关系的现代合作社雏形。它解决了一个核心问题:在城镇化浪潮下,如何让“留守”的乡村资源,产生最大的价值?
02. 从“一朵花”到“一片海”
如果故事只停留在张庄村,那它只是一个“一村一品”的成功案例。但山东的格局,显然不止于此。
张庄村,是“冠世园·榴光溢彩”乡村振兴示范区的一部分。这个示范区,总面积23平方公里,覆盖了7个像张庄这样的村庄。
这就是山东“片区化推进”的精髓所在——不搞孤立的“盆景”,而是要打造连片的“风景”。
一个村庄的力量终究有限。张庄村能管好石榴,却建不起冷链,也撑不起一个全产业链。但当7个村、23平方公里的资源被“片区化”整合时,化学反应便发生了。
片区内,可以统一规划产业布局,共享基础设施,形成品牌共同体。“冠世园·榴光溢彩”这个名字,本身就比“张庄村石榴”更有想象力和溢价空间。游客来了,体验的是整个石榴文化生态;消费者买的,也不只是一颗石榴,而是一个地理标志产品。
这种“片区化”思维,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地理学”的重构。它打破了行政村之间的行政壁垒,让资源要素在更广阔的空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它遵循的是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不是人为的行政划分。
从张庄村这“一朵花”,到整个示范区的“一片花海”,山东的实践,回答了乡村振兴的另一个关键问题:如何从“点”上的突破,实现“面”上的提升?
这背后,是“自下而上的基层探索”与“自上而下的高位推动”的完美结合。没有张世冲们在地里摸爬滚打,想不出“三块钱托管”这种接地气的办法;而没有省级层面的顶层设计和资源整合,张庄村的经验可能永远只是一个“盆景”,无法形成“齐鲁样板”的燎原之势。
03.齐鲁大地的“新农经”
山东,这个总是被贴上“实在”“保守”标签的农业大省,在乡村振兴这件事上,展现出了敏锐和务实。它牢牢抓住“人”和“地”这两个核心要素,做足了“组织”和“效率”这两篇大文章。
“片区化推进”的山东实践,其核心价值,在于提供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方法论”。
这套方法论,首先是尊重市场规律。无论是“托管”服务,还是片区内的产业分工,其内核都是专业化和规模化,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让规模产生效益。
其次,它激活了沉睡的资产。通过有效的组织模式,乡村的土地和资源被唤醒,变成了能够持续产生现金流的“活资本”。村集体收入的增加,意味着乡村有了自我“造血”的能力,可以反哺公共服务,形成良性循环。
更重要的是,它重塑了乡村的社会结构。当村集体有能力为村民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时,它的凝聚力和号召力自然就增强了。当村民的腰包鼓起来,日子有奔头时,乡村的人气和活力也就回来了。这是一种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的基层治理。
今天,我们看山东的乡村振兴,看到的是一种“新农经”的诞生,是一条既根植于中国乡土社会、又融合了现代管理理念的第三条道路。它告诉我们,乡村振兴,不一定要让所有农民都变成“企业家”,但可以让他们成为更从容、更体面的“职业农民”。
乡村振兴,不一定要把每个村都建成“网红打卡地”,但可以建成一个个有产业、有秩序、有温度的共同体。
那颗在枝头沉甸甸的石榴,映照的不仅是冠世园的秋天,更是中国乡村一个饱满而实在的未来。它里面包裹的,是千年的传承,是创新的智慧,也是一个农业大省在“三农”问题上,那份“走在前、挑大梁”的责任与担当。
这,或许就是“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最深刻的注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