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思无邪——华人德拓片题跋展在无锡锡山区荡口古镇开幕。来自苏州大学研究馆员、北京大学校友书画协会副会长华人德的四十余件“拓片为纸、题跋为言”的精品力作将在荡口古镇景区文化艺术中心展出三年。本次展览将为荡口古镇增添浓厚的人文与艺术气息。开幕仪式上,“华人德名家工作坊”揭牌,更将让这份文化传承的种子在荡口古镇生根发芽。
开展前夕,记者特地赴苏州华人德家中采访,听他回忆与荡口的渊源,阐述拓片题跋的创作真谛,畅谈江南文化特色与中华文脉绵延不息的传承之道。
![]()
![]()
![]()
百年文脉牵 故园情深系荡口
寒意骤降的苏州木渎镇,天平山红枫正燃。记者走进紧邻天平山景区的华人德家中,78岁的华人德精神矍铄。这位生于无锡的书法泰斗,指尖轻抚着泛黄的拓片,眼中满是对故土的眷恋。
![]()
对华人德而言,荡口从来不是陌生的地名,而是流淌在岁月中的文化根脉。1947年生于无锡南市桥上塘街的他,与荡口的联结早在民国时期便已埋下伏笔。曾祖父、祖父先后在荡口实业家华绎之的产业中任职,华绎之的次子华仲厚曾在他家老宅居住一年有余。华绎之笔下雄健端庄的颜体书法,在他心中播下艺术火种,化作数十年艺术求索路上的不竭动力。这份乡情从未因岁月流转而褪色。1988年,华人德题写的“荡口华氏私立鸿模学校”校名牌,历经37年风雨仍完好保存;近年来,他为荡口古镇牌楼、荡口华氏宗祠、惠山华孝子祠题写碑刻匾联十余处,还牵头多本书籍的点校、审订与作序工作。
![]()
作为首个斩获中国书法兰亭奖大满贯的学者型书家,华人德的成就早已享誉业界。选择回归故土办展,既是对荡口华氏“耕读传家、尚德重义”家风的呼应,更是一位游子对家乡最深情的文化回报。
“家乡领导的盛情相邀让我满心暖意,能把多年心血之作带回家乡无锡展出,是责任,更是难以言表的荣幸。”华人德深情地说。
拓片藏春秋 题跋为古物“发声”
“一张拓片承载一段历史,而题跋的笔墨,能唤醒沉睡的古拓,让它们重焕生机。”华人德的创作初心,在四十余件展品中得到生动诠释。本次展览以两汉至唐代的画像拓片题跋为核心,串联起一部微型传统文化史,既有学术的严谨,更有艺术的灵动。
《为大唐皇帝皇后造大宝幢》长卷堪称考据典范。经华人德细致考证,不仅确定建幢者是助唐中宗复位的功臣桓彦范,更将建幢时间精准锁定在神龙元年元月至四月间,题跋中的史料梳理字字珠玑。东汉“二桃杀三士”画像刻石拓片上,诸葛亮《梁父吟》诗句与古拙图像相映成趣;乘龙飞天拓片则以庄子《逍遥游》名句搭配曹植《五游咏》,让神话意象与文学意境相得益彰。
![]()
谈及创作要诀,华人德有着自己的坚持:“好的拓片题跋,要兼具学术性与艺术性。”他始终恪守“拓片为主、题跋为辅”的原则,避免喧宾夺主。字体选择讲究尊卑有序,篆、隶、真、行、草依古制选用,内容或著录信息、或考证源流、或题咏赏析,绝无空泛虚浮之笔。两汉六朝的画像拓片配合同期诗文辞赋,北朝隋唐的佛像拓片辅以佛经妙语,图文相融如契符相合,尽显“点铁成金”的艺术功力。
守正开新境 笔墨传承中华魂
从改革开放初期与金石拓片结缘,华人德便始终秉持“守正创新”的理念,将金石学、文字学、历史学知识融入题跋创作。他的书法以行书、隶书为主,取法碑版简牍却不拘一格,广涉虫篆、草隶,褪去碑刻的雄强板刻,形成自由畅逸、平和内敛的独特风格,在喧嚣的当下展现出“大味至淡”的创作境界。
此次展览中,华人德与弟子赵华新合作的十方砚台尤为引人注目。这是师徒二人“十年磨一剑”的精品,打破传统铭文多为收藏者所题的惯例,将书法艺术与制砚工艺直接融合,在砚台之上题刻铭文,成为跨界创新的生动实践。“以前铭文多为收藏者所题,现在我们把它变成创作的一部分。”华人德介绍,这是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审美理念的巧妙交融。
![]()
作为当代书法复兴的参与者和代表人物,华人德不仅自身成就卓著,更致力于文化传承。在他看来,江南文化的传承不能画地为牢,要与其他地域文化相互借鉴,更要放眼世界跨界合作。
当古老拓片遇上当代题跋,当故土情怀碰撞艺术创新,这场展览注定意义非凡。“‘思无邪’是艺术追求,也是传承初心。”华人德希望通过此次展览,让更多人感受拓片题跋的独特魅力,在笔墨流转中触摸中华文化的生生不息。
![]()
11月20日起,不妨走进荡口古镇,在泛黄的拓片与温润的笔墨间,感受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体会一位老艺术家对故土的深情与对文脉的坚守。这场跨越百年的故土之约、穿越千年的古今对话,正静待八方来客共赴风雅。
![]()
记者:孙暐
责 编:何白
校对:缪敏
编审:俞纯
来 源 :江南晚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