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书法的人,想必都知晓唐朝、清朝的帝王,较为痴迷书法,比如唐太宗、武则天、康熙、乾隆,时常练字,尚有精善的法帖传世,当然除了上述几位,明朝皇帝也珍藏,且推崇书法。
![]()
《郁冈斋墨妙》、《集古草诀辩疑》等,皆是这一时期创作,“台阁体”也是明朝推行,此乃科考官方书体,学子必练,不过“台阁体”笔画匀称平整,变化性不够丰富,因此古往今来,遭到诸多诟病。
![]()
更有甚者,借此抨击所有的明清法帖和书家,导致现代人选字帖,极少关注明清,实际上,“台阁体”根据欧阳询、沈度等人书体创造,底蕴仍是古法,远比学习当代“印刷体”强百倍。
![]()
其次,明清的顶流书家,以及宫廷藏帖,并非全学“台阁体”,比如明代6位皇帝珍藏的“神作”——王问《草书煮茶歌》,字字奔放畅达、遒劲生动,已达狂草“最高境界”,非常值得赏学。
![]()
首先了解一下王问,相比同时代的文征明、董其昌等人,他的名气不高,出身无锡的一户书香门第,自幼耳濡目染,熟读典籍,练习书法,原本在1538年考中进士,却因不满朝廷局势,而自愿辞官。
![]()
之后选择归隐,筑亭于湖滨宝界山,潜心研究书法,水平猛增,并写出诸多佳作,时人称赞:“法出魏晋,笔源盛唐,草法精绝,虽祝京兆、王雅宜不逮其右。”
这幅《草书煮茶歌》就是笔法大成之后所写,嘉靖戊午年(1558年)夏日创作,为茶画之后的一段题跋,全卷6折,12页,每页纵约27厘米、横约20厘米。
![]()
依次来算,全卷长度超越2米,内容共有32行,合计150余字,单字约为3厘米,中锋运笔,势态纵横开展、连转飞动,粗细和浓淡对比鲜明,极具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效果。
![]()
无愧于文震亨称赞:“怀素草书歌。不作牛鬼蛇神态。几与先太史并驾。非近代作狂草者可比也……”,王问的草书,已经写出晋唐水准,当时因技艺高超,赢得朝廷珍视。
![]()
嘉靖、隆庆、万历等几位皇帝,均珍藏其作品,尤其此帖,极受重视,其笔画之醇厚,没10年功底很难看懂,可时常临摹,学习大草笔法,掌握奔放势态,日后深入晋唐。
![]()
而今,我们对王问《草书煮茶歌》,进行1:1超高清复刻,采用博物馆级别,12色微喷复刻工艺,与原作毫无二致,此品乃是手工经折装,装裱精细,便于翻折、临摹和查找。
![]()
全卷加入现代字注释,帮助初学者识读,字体十分高清,市面罕见,独此一家,比普通印刷品更加还原、细腻,所有细节处理,全都一览无余,见此品如见原作,若您喜欢可点击下方商品链接一观。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