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书法在历史上并不是一边倒的好评,从古至今都有人批评他的字“俗媚”“俗书”“无丈夫气”“没有大气象”的言论。其实,他们这样评价是因为没有见过王羲之的狂草、大字作品,认为其作品缺乏张力和宣泄。
![]()
而在岛国,珍藏着一本法帖,此作是唐代“草圣”张旭集王羲之字而成的《心经》。在此作中,王羲之一改昔日的潇洒中和,而以狂肆纵逸著称,张旭、怀素的大草技法正源于此。此作为纸本册页,共5折、10页、每页纵约34厘米、横约23厘米,总长度约2.3米,共36行、260余字,字径也比寻常字迹要大,在3至7厘米之间。
![]()
梁武帝评王羲之书“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这种动静变化、大开大合,在此作中一览无余,看完后您还觉得王羲之的书法“俗媚”吗?在此作中,字与字靠“使转”来连接和构成,如“折钗股”,圆劲而富有弹性,笔画在高速运动中始终保持中锋的骨力,毫无扁薄浮滑之感。每一个圆弧都充满张力,是力量与控制力的完美结合。
![]()
在疾涩之间自如切换,时而如激流奔涌,笔锋连续绞转;时而骤然顿挫,形成鲜明的节奏,是后世狂草“抒情性”的源头。结字因势生形,打破了字形的固定框架,根据上下文的笔势,夸张字内的疏密对比。一个字的中宫可以紧收,长竖、大撇则如利剑伸展,形成视觉冲击力。
![]()
欹侧取势,呼应成趣,单看每个字,重心往往奇险,仿佛随时会倾倒。但妙就妙在,他总能通过下一个字的体势或某一笔画的走向,在通篇的章法中将其“救回”,形成一种动态的、贯穿始终的平衡。这种“造险”与“破险”的能力,是其结字智慧的至高体现。
![]()
“虽损益妍媸,遒润深成,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此作虽然外露,但无霸悍之气,而是刚健含婀娜、遒劲蕴洒脱,是一种更高级、更耐人寻味的内蕴力量。张旭得其法度之密,怀素得其笔势之速。王羲之的狂草,是后世所有浪漫主义书风的源头。
![]()
学习王羲之这件狂草,是理解如何在狂放的状态下,依然保持笔法精到、结字有源的不二法门,是治疗狂草书写陷入“胡涂乱抹”痼疾的良药,也是研究“笔势”与“体势”的范本。
![]()
从王羲之入手学习狂草,等于直接从源头汲取纯正的法度,使自己的作品保有高古的格调与严谨的内核,避免堕入俗格。
![]()
而今,我们将此作进行了博物馆级的超高清1:1复制,并添加释文一一对应,便于您临摹和欣赏。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