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人和人最大的区别,其实根本不在于谁更聪明,而在于遇到事儿时的第一反应。
而现实当中,那些多数人遇到问题的本能反应就是:抱怨、推卸、逃避、或者沉浸在情绪里。
但有一种人,他们几乎能瞬间跳过这个阶段,同时还能直接进入下一个环节:解决问题。
看似简单的四个字里,却是一个人能调动他们所有行动的核心,最终这也是他们能成事的关键。
一、不纠缠问题,只寻找路径
其实吧,普通人遇到问题,就像撞上一堵墙。
多数人的精力全花在对着墙哭喊:“这墙为什么在这里?!这太不公平了!都怪别人砌了这堵墙!”
于是,他们就把注意力纠缠于“问题本身”,从而在原地耗尽所有气力。
但是聪明人呢,就算是看到了这堵墙,反应截然不同,甚至早早就知道怎样绕过去。
他们会立刻开始思考:“我能爬过去吗?能绕过去吗?能挖个洞穿过去吗?或者,我能把它拆了吗?”
他们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解决方案”上。
东汉有个叫孟敏的人,一天背着个瓦甑(古代一种陶制炊具)赶路。
一时不小心,瓦甑掉到地上,“哐当”一声,摔得一地粉碎。
你猜他怎么着?当时他看都没多看一眼,而是继续若无其事地往前走。
同行的人都觉得奇怪,叫住他问:“你的瓦甑摔碎了,你怎么都不回头看看,不觉得可惜和懊恼吗?”
孟敏则回答得干脆利落:“甑以破矣,视之何益?”
的确,地上瓦甑已经碎了,再看它又有什么用呢?
就像现实当中的很多事,其实已经发生的损失,对于我们而言是无法挽回的。
就像倘若我们为打翻的牛奶哭泣,除了浪费更多牛奶(你的时间和精力),已无其他意义。
美国思想家爱默生说过:“我们生活在各种表象之中,而真正的艺术,在于正确地处理它们。”
问题的表象就是“瓦甑碎了”,而错误的处理则是在那懊恼、自责、停留在原地自我消耗。
正确处理好却是做得到让自己承认损失,然后继续向前走。
这才是解决问题的起点:接受事实,直面现实。
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要为无法改变的过去浪费一秒。
只为可以改变的未来,然后投入资金全部的精力。
二、情绪是噪音,行动是信号
很多时候吧,问题本身并不致命,但问题引发的内耗却足以拖垮一个人。
可以说,自身的情绪,就是这种内耗最大的放大器。
当然了,也不是说聪明人没有情绪,而是他们清楚地知道,情绪是解决问题的“噪音”,会干扰判断。
所以,他们会有意地把情绪调成“静音模式”,让行动发出声音,拿行动来改变局面。
现代物理学巨匠理查德·费曼有个广为人知的故事:
他的妻子阿琳因病去世时,他表现得异常平静,没有嚎啕大哭。
他只是继续工作,甚至在灵柩下葬时,他也没有流泪。
旁人觉得他冷酷无情。直到很久以后,费曼偶然在街上看到一家商店橱窗里的连衣裙,他心里想:
“阿琳一定会喜欢这件衣服。”
就在那一刻,巨大的悲伤瞬间将他击垮,他失声痛哭。
原来,他不是没有悲伤,他只是选择不在那个时刻,让悲伤的情绪淹没自己。
他知道,当时他需要的是处理妻子的后事,是继续生活。
他把情绪暂时搁置,先专注于解决眼前必须要做的事。
《孙子兵法》里讲:“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一国之君不能因愤怒而发动战争,一军之将不可因怨恨而出兵求战。
因为愤怒和怨恨会让你失去理智,做出错误决策,最终带来的结果便是满盘皆输。
我们可以想象,在工作中,被老板批评,你的“愤怒”是噪音。
但其实吧,这个时候最为重要的,是思考批评有无道理,以及如何改进,这才是有效的行动信号。
感情中,和伴侣吵架,你的“委屈”是噪音。
思考矛盾根源,如何沟通,这才是关系的解决之道。
说白了,尽可能屏蔽噪音,聚焦信号,这是解决问题的高手必备的素质。
三、资源永远有限,思路永远无限
普通人总想着:“等我有了……,我就能……”
其实吧,他们就总是会觉得自己资源不足——钱不够、人脉不够、能力不够,所以问题无法解决。
这本质是一种逃避,是一种自我欺骗,更是一场可能要掉进去的堕落当中。
聪明人信奉的都是:“没有这个,那我能用什么来代替?”
他们总是在有限的条件下,寻找无限的思路,反正就是要拿出行动去创造自己想要的。
这是一个强大的人,必经的过程。
清朝康熙年间,安徽桐城发生了一件著名的“六尺巷”故事。
当时,文华殿大学士张英的老家,因为宅基地的墙界问题和邻居吴家发生了争执。
双方都互不相让,张家人就修书一封,快马送到京城,希望能让张英用权势摆平吴家。
张英看完家书,没有动用自己的权力去施压,也没有纠结于“邻居凭什么欺负人”的情绪里。
他只是简简单单回了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收到回信,恍然大悟,主动将围墙退后了三尺。
吴家见状,也深受感动,也主动将围墙退后三尺。
于是,两家之间,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子,通行百年。
张英解决问题的思路,跳出了“争”与“不争”的二元对立。
他没有倚仗权势(他拥有的最大资源)去强行解决,而是选择了一种更高明的、能化干戈为玉帛的思路。
他看到了比三尺宅基地更宝贵的资源:邻里和睦、家族清誉。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效率是以正确的方式做事,效能则是做正确的事。”
只盯着三尺墙,想着怎么吵赢,这是“正确地做事”(效率)。
但跳出争端,看到和睦与声誉,才是“做正确的事”(效能)。
当你觉得山穷水尽时,记住,千万别死磕。
问问自己:我是不是被“唯一的标准答案”困住了?
我现有的资源(哪怕很少),但是怎样重新也能组合?
然后,再问问自己:我最终要达到的“效能”究竟是什么?
换个思路,可能瞬间就可以醍醐灌顶,柳暗花明。
其实你看吧,聪明人也并不神秘。
他们对待很多事情,只是养成了一种强大的思维惯性:
面对任何状况,第一时间启动“解决问题”模式。
然后,让自己尽可能不纠缠于无法改变的过去。
也不浪费精力在无用的情绪内耗,更不会自我设限,而是永远在寻找新的思路和路径。
在这世上几乎所有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或者有与之共存的最佳方案。
但唯一没有出路的,就是你坐在那里,什么都不做,只是任由自己被问题淹没。
从今天起,试着成为这样的人,遇到任何事,先在心里对自己说出这四个字。
然后,开始行动,这就够了,这就有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