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可如今这世道,其实能吃苦的人还真不少,可是真能成事的却不多。
仔细想想,其中的区别在哪?
原因往往就在“自律”这两个字上。
因为真正的狠人,不是对别人狠,是对自己狠。
这种狠,就藏在日复一日的自律里。
自律,是把“不舒服”变成“习惯”
人的天性就是贪图舒服,不喜欢压力。
可自律的人,偏偏要逆着这股劲儿来干一些事。
曾国藩年轻时资质平平,甚至有些愚钝。
他给自己定下的“修身十二课”: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忘所能、作字、夜不出门。
然后,自己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一静坐反思,二读书练字。
哪怕在军务最繁忙、最令人焦头烂额的时候,他也坚持写日记,势必要反省自己一天的言行。
甚至他还曾在日记中痛斥自己:“如此懒散,与禽兽何异!”
正是这种近乎苛刻的自我要求,让他这个“笨人”,最终也成就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功业。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
的确,狠且猛的人,他们所有游刃有余的背后,都是千万次逼着自己从“不舒服”开始的。
就像练肌肉,每一次力竭时的坚持,每一次酸胀感的忍受,便能换来后来的强大肌肉力量。
而自律的习惯,就是人生的力量训练。
所以,自律是把难受熬成习惯,而当坚持成了本能,你就不再觉得那是在坚持了。
自律,是给未来“存本钱”
你看,不自律的人,就是活在当下,自律的人,总能活在未来。
自律的人,他们今天所做的每一件“小事”,都是在为看不见的明天投资。
北宋文豪司马光主持编撰《资治通鉴》,这部巨著前后花了十九年。
为了确保专注,他让人锯掉花园里能让人躺下休息的圆木枕头,换成一个方木的“警枕”,只要一翻身,头就会滑下来,他便立刻惊醒,继续工作。
他做自己事业的时候,并不是说自己不累不困,但他清楚地知道,今天的每一个困倦,都是通向未来成果的台阶。
他坚持用十九年的自律,换来了一部光耀千古的著作。
在《训俭示康》中,他这样告诫儿子:“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自律如同守俭,一旦放弃,再想捡起来就难了。
的确如此,自律的人,就是逆着人性做事做自己。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效率是“以正确的方式做事”,而效能是“做正确的事”。
自律,就是确保我们始终在“做正确的事”,并且“以正确的方式”持续地做。
这就像种树,你每天浇水,头几年看不出什么,但树的根却在默默扎深。
等到风雨来临,才能屹立不倒地成长下去。
所以,自律是给未来的自己存本钱,而今天存下的每一分努力,未来都会连本带利地还给你。
自律,是活出“人该有的样子”
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能超越本能,能自我主宰。
自律,就是这种主宰力的直接体现。
明代心学大家王阳明在龙场那个蛮荒之地,环境恶劣,前途未卜,甚至生死攸关。
但是他不仅没有沉沦,反而“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
在这种极致的自律与静思中,他终于靠自己顿悟了“格物致知”的道理,创立了影响深远的心学。
他后来提出“知行合一”。知,是明白了道理,行,是按照道理去做,影响后世极深。
自律,其实就是“行”的功夫,是连接“知道”与“得到”的那座桥。
然后,他在《传习录》中这样强调道,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
真正的自律,不是在风平浪静时的闲情逸致,而是在俗事纷扰中的定海神针。
作家王小波说过:“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而自律,正是治愈这种“无能”的良药,让你重新拿回生活的主动权。
这就像驾驶马车,任由马匹狂奔,车迟早会翻。
只有紧紧握住缰绳,才能驶向你想去的地方。
自律,就是那根缰绳。
所以,自律是做自己的主人,让你活出人该有的样子——清醒、独立、有方向。
说到底,自律这两个字,看着简单,做着艰难。
因为做到这种的话,需要你跟自己的人性弱点作斗争,需要你在无人喝彩时依然前行。
但正是因为这份艰难,也能将其变成了最公平的筛子,筛掉那些心浮气躁的,留下那些沉潜用心的人。
其实吧,人这辈子,那些真正的狠人都懂得:
最大的自由,来自于极致的自律,而最稳的捷径,就是不走捷径。
愿你我能从今天开始,都能开始对自己“狠”一点。
用自律,铸就一把能打开任何一扇门的万能钥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