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用户为中心,让技术适配业务。
新眸原创·作者 | 鹿尧
在企业数字化的进程中,工具的进化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命题:如何更有效地承载复杂的业务逻辑。
拿飞书多维表格来说,一开始,当它以“类 Excel 但更灵活”的形态出现时,外界以为这只是一个效率工具。但随着使用场景的深入与参与人员的扩大,比如市场部用它管理全国线下活动,字段涵盖城市、预算、物料、KOL、ROI,流程交织着申请、审批、复盘。它功能强大,逻辑严密,逐渐生长为部门运作的“数字中枢”。
与此同时,这张承载了复杂业务的表格,在被证明“强大”之后,新的挑战随之浮现:如何将这种底层的强大,无缝地转化为每一位业务人员都轻松驾驭的日常?
这是工具演进到新阶段的必然诉求。一个功能完备、逻辑严密的数据系统,在追求更高的人机协作效率时,呼唤一种更直观、更贴近业务原生的交互形态。当一线员工需要经过专门培训才能操作系统、管理者无法快速获取最关键的决策信息时,工具的潜力便未能完全释放。
这正是飞书多维表格最新推出的“应用模式”所瞄准的关键跨越。它不再仅专注于提升后台的数据处理能力,而是走上前台,致力于去重构系统与人的交互界面,并试图回答一个在数字化深处至关重要的问题:
当一张表格在功能上已足够支撑核心业务时,我们如何能让它简单到让每一位普通业务人员都愿意用、乐于用?
“应用模式”的推出,标志着飞书多维表格从卓越的“数据引擎”,向更完整的“业务系统构建平台”迈出了关键一步。这是一次产品哲学层面的进化——它的目标不是让系统“消失”,而是让人感觉不到系统沉重的同时,让业务回归主角。
01
“表格”的终结与“应用”的开端
前面提到的挑战,实质上是工具能力与业务体验之间出现了断层。
这并不是否定多维表格的价值,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它变得过于强大,足以用密密麻麻的字段承载起一个部门、甚至一家公司的核心业务流程——才使其“表格”的形态,成了工具继续进化的瓶颈。
飞书应用模式解决的,正是这个“强大”与“易用”的悖论。它的基本逻辑并不复杂:为强大的数据引擎,装上一个业务人员看得懂的“驾驶舱”。
![]()
![]()
(改造前VS改造后)
简单来说,这会是一种全新的业务系统搭建方式。
以往搭建系统,要么依赖IT团队定制开发(动辄数月周期、数十万成本),要么使用专业低代码平台(需掌握数据结构、流程逻辑等技术知识),尤其对于大公司,业务部门如因IT响应慢而自寻出路,还会出现影子IT的治理困境。
但现在业务人员用飞书的应用模式,无需技术背景,仅靠简单拖拉拽就能把多维表格里的数据、流程,转化成符合实际业务需求的交互界面和流程。
另一方面,在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如果追求数据集中管理,将不同业务线的数据强塞入单一表格,很容易导致性能瓶颈与操作混乱。这也是应用模式能解决的问题:通过提供跨表数据聚合能力,允许将分散的多维表格整合为统一的业务门户,不仅打破系统孤岛,实现业务一体化,还能主动适配千变万化的业务场景。
独唱团创始人迟帅的实践极具代表性。他的公司践行“一张表管公司”,用300张飞书多维表格管理公司,随着业务规模扩大,这套体系遇到了新的挑战如,何让复杂的数据结构以更符合业务逻辑的方式呈现给员工?
应用模式的出现,为这一挑战提供了理想的解决方案:通过将原先300张数据表的庞大体系,重构为“一个应用管公司”的清晰业务系统,再用精细化的权限控制与页面级配置,为运营、财务、管理层分别构建了与其职能完全匹配的交互界面,实现了数据统一下的“千人千面”体验。

在迟帅看来,飞书多维表格应用模式,真正实现了“从过去的‘业务适应系统’,到现在的‘系统适配业务’”。
这是一个非常中肯的论断。
过去企业上线一套ERP或CRM,本质是让全体业务人员去学习和适应一套由程序员定义好的、固化的操作逻辑。但系统是刚性、中心化的,业务是柔性、分散的,二者矛盾天然存在。
应用模式将系统构建的能力,交还给了“听得见炮火的人”。作为业务负责人的迟帅,他最懂自己的“总成本领先”战略需要什么样的数据、什么样的流程。他可以直接根据业务逻辑,像搭乐高一样快速搭建、即时调整系统。
这样一来,系统变成了柔性、可塑的,它围绕业务生长,而非相反。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传统软件采购或定制成本巨大,企业还得祈祷这套系统在未来几年内不会过时。一旦业务转向,这套系统就可能成为枷锁。应用模式带来的是一种“可变成本”式的数字化,正如独唱团所做的那样,他们可以“低成本、高效率构建”并“持续迭代”。
从这个角度来看,应用模式意味着数字化不再是锦上添花的管理成本,而是可以直接作用于企业核心战略的竞争武器,它提供了一种“数字弹性”,帮助企业在VUCA时代具备至关重要的新生存能力:以速度和低成本,构建并迭代其核心运营系统的能力。
02
飞书的“三重底座”与“一次集成”
过去几年,协同办公可以说是软件领域发展最迅猛的赛道之一,不过从工具本身进化来看,从早期的即时沟通、文档协作,到后来的多维表格、低代码平台,行业多数玩家几乎都围绕在“效率工具”的范畴。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功能是“数据记录与共享”,企业用它们做客户信息登记,多人在线填写跟进记录;或是做项目排期,同步任务进度——但这些场景本质上还是高级Excel的延伸,解决的是“数据不落地、协作不同步”的初级问题。
一旦涉及到“跨系统数据打通”“复杂流程自动化”“千人千面的权限管控”这类核心业务需求,要么需要依赖IT团队二次开发,要么就得搭配专业的低代码平台,但工具本身无法形成闭环。
在这样的节点,飞书多维表格上新应用模式,恰好是对赛道的一次“升维”。它跳出了表格工具的传统定位,直接瞄准企业的“核心业务载体”需求。比如有些公司用它搭营销管理系统,替代了原本需要定制开发的SCRM模块;独唱团用它整合300张表,搭出覆盖产供销的“企业中枢”,替代了部分ERP功能。
从企业管理者的视角看,这种“引擎级”工具恰恰是现阶段最迫切的需求。
他们对数字工具的期待,除了“好用”,还要能用、敢用、放心用——不仅能管数据,还能跑业务,同时让他们摆脱“信任”与“安全”顾虑,让IT部门敢于放权,如果这还是一个能随业务快速迭代的活系统,那就更好了。
回到多维表格应用模式本身,这一产品形态目前在市面上鲜见,其实也并非偶然。
任何产品体验的革新,都离不开底层能力的支撑。就像飞书多维表格负责人施凯文说的那样,其产品的核心信念,是打造兼顾Excel灵活性与专业数据库性能的“专属底座”,这背后是长期、巨量的数据库技术攻坚——为应用模式提供了企业级业务系统所必需的稳定性和处理能力,是其得以实现的关键支撑。
除此以外,多维表格可以天然继承飞书统一的账号、组织架构和权限体系。这种与生俱来的企业级属性,让应用模式可以无缝融入企业现有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飞书没有将多维表格设计成一个封闭花园,它支持打通数百个外部系统数据源,拥有500+上架插件,50个开放接口,能实现1000+系统集成,可以轻松打通抖音、聚水潭等外部业务系统;通过深度集成AI工作流与Agent能力,它将应用从“流程自动化”提升到了“智能决策辅助”的层面。这使得飞书应用模式构建的系统,能成为企业连接内外、驱动智能的业务中枢。
在此以前,飞书CEO谢欣说飞书要提供真能用、真落地的企业AI产品。这句话如今在多维表格有了具象展示:
新版多维表格的工作流内置了超过200个AI节点,将文本提炼、智能分类、图像识别等能力做成了标准化的“零件”,满足用户随取随用。AI生成工作流也可以替代原本需要资深专家才能完成的工作:流程设计。传统自动化要求用户必须清晰地定义每一步“if-else”逻辑,而AI生成工作流允许用户用自然语言描述一个模糊的商业意图,就能给用户提供经过逻辑论证的解决方案。
类似的功能创新还有很多,但无一例外,他们深度嵌入工作流、随取随用的产品形态,让AI从一项需要“特意去用”的功能,变成了工作中“自然而然”的一部分。
在这一过程中,飞书也完成了一次从优秀工具到卓越系统平台的跨越。
03
“多维表格”的关键词是“多维”
如题,在飞书的设计哲学里,“多维”远不止是数据库中的一个技术术语。它揭示了这个产品最深刻的洞察:企业的业务本身就是多维的——它涉及不同的角色、不同的流程、不同的数据视角。
飞书应用模式与底层多维表格的关系,诠释了这种“多维”性:应用是面向不同角色的、多维的业务操作界面;多维表格则是统一的、多维的数据来源与引擎。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共生体。所有业务产生的数据,都结构化的沉淀在底层的多维表格中,形成唯一的“事实来源”。基于这份统一的数据,可以“生长”出无数个为不同场景、不同角色的应用界面。
这套机制,为协同办公市场带来了远比“功能创新”更宽的想象空间。
对ISV与开发者来说,过去,一个集成商为餐饮企业做一套管理系统,本质是“卖人天”的定制项目,利润低、难复制。现在,他们可以将自己深厚的行业Know-how,用应用模式沉淀成一个标准化的“餐饮运营SaaS”,上架到飞书应用商店获取技术带来的复利。
在一定程度上,这也从根本上将商业模式从“人力密集型”的项目制,升级为“产品驱动型”的订阅,开启了可持续的规模化收入,让开发者实现从“做项目”到“卖产品”的跨越。
对中小企业,它是“零成本的ERP”。正如独唱团那样,能以近乎零技术成本,快速搭建出支撑核心业务的系统,实现管理的“弯道超车”。对大型企业,它是“创新的安全沙盒”与“IT治理工具”。IT部门通过精细化权限设定安全围栏,业务部门得以在内部自主、敏捷地搭建系统,满足长尾需求。
飞书多维表格的进化,印证了谢欣的判断:“开发者的上限,才是飞书多维表格的上限。”如今,这个“开发者”的定义已被极大拓宽,它包括了每一位用业务理解去搭建系统的Maker。
未来,当任何一个业务人员都能在几天内,把一个想法变成一个可运行的系统时,企业创新的颗粒度和速度将被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量级。对于飞书,相比做一个好用的协作工具,成为“企业智能业务操作系统”这件事,已具备了可行性。
本文系新眸原创,申请转载授权、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 ycj841642330,添加好友请备注公司和职位。
更多内容,点击下方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