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马拉松因首次创新采用“岛式穿越”在全网“出圈”,收获了跑友和网友的一致好评,直呼:“太贴心了,建议多多推广!”
所谓“岛式穿越”,即在部分赛道,采用“同一路口、两次通过”的方式,将原本需要大规模、长时间封路的路段,转化为一个可供跑者循环穿越的“赛道岛”。
11月16日的南京马拉松赛事现场,南京警方在42.195公里赛道设置了95个动态穿越点,由引导员用警戒带围合临时“安全岛”。市民在选手流间隙分批进入“岛区”,运动员按口令分流方向,实现行人与跑者零交叉并行。有意思的是,市民穿越时可近距离为选手加油,形成了“奔跑者与穿行者相互致意”的和谐画面,被网友形容为“像被细心护送的幼儿园小朋友”,过程安全又有趣。
这看似只是一个交通疏导技术的微调,其背后折射出的却是城市治理理念从“管制”到“服务”的温暖升级。过往,大型马拉松赛事常常造成长时间的交通管制,不仅市民出行受阻,街边商家生意也颇受影响。“岛式穿越”的创新,像一位精巧的“交通指挥家”,极大地压缩了交通管制的时间与范围,在保障赛事专业性与流畅度的同时,为城市保留了一条流动的“生命线”,大大降低了赛事对市民日常生活的影响。
网友的点赞,赞的不仅是出行的便利,更是对管理更人性化的认可。200余名引导员不仅分流交通,还举着多语言指示牌为游客指路;“安全岛”内设置便民补给点,提供饮水、充电等贴心服务,交通广播实时播报路况,让市民掌握出行主动权。这种“把麻烦留给自己,把方便还给市民”的做法,让大型活动与市民生活不再对立,而是努力寻求二者之间的最大公约数——让跑者尽情奔跑,也让市民顺畅通行。
中国田协此前发布通知,要求赛事动态规划封控、压缩封路时间,南京的新实践正是对这一要求的生动落实。除去赛事中的“岛式穿越”,本次比赛还特地将解封、清扫车辆编排在绿旗车前方,做到绿旗车通过即解封,减少封控影响、尽快恢复通行。
从信息提前发布到现场精细服务,从借鉴国际经验到本土创新,此次赛事证明,城市的温度就藏在每一个细微贴心的考量里,当管理者能够用同理心去思考治理方式,城市自然会回馈以更多的理解、支持与掌声。
(曾雪琦/文吴盈青/视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