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奥体中心的跑道记下了那晚的谢幕,却记不住一个时代的不舍。
11月20日晚,广东奥体中心,十五运会田径男子4×100米接力决赛现场。苏炳添担任广东队第一棒,以一场比赛告别了他征战了二十年的跑道。
![]()
当现场响起经典粤语歌曲《讲不出再见》,这位36岁的亚洲飞人举起跑鞋,向全场观众鞠躬致意。这是一个传奇的结束,也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传奇谢幕:十五运会的告别时刻
十五运会田径男子4×100米接力决赛中,由苏炳添领衔的广东队以38秒71的成绩获得第四名。
湖北队以38秒60夺得金牌,江西队和江苏队分别以38秒64和38秒68摘得银牌和铜牌。
对于比赛结果,苏炳添早已云淡风轻。这场比赛,是他兑现承诺的“最后一班岗”。
![]()
“我参加了四届全运会,坚持了整整二十年,这届全运会在我家乡举办,也是我最后一届全运会,希望能为广东队站好最后一班岗。”十五运会前,苏炳添这样表示。
从2006年在香港对抗赛崭露头角,到2025年十五运会精彩谢幕,苏炳添兑现了自己“跑到跑不动”为止的诺言。
辉煌历程:亚洲速度的极限突破
苏炳添的职业生涯,是一部中国短跑突破极限的历史。
![]()
1989年,苏炳添出生在广东中山一个普通家庭。初二时,体育老师发现他一下子跳过整个沙池,将他招入田径队,开启了他的跑步生涯。
2009年,苏炳添首次入选国家队,开始在国际赛场上崭露头角。
2015年,是苏炳添创造历史的开端。当年5月,他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美国尤金站以9秒99的成绩获得男子100米第三名,成为首位跑进10秒的亚洲本土选手。
![]()
几个月后,在北京田径世锦赛半决赛,他再次跑出9秒99,成为首位晋级世锦赛百米决赛的亚洲选手。
2021年8月1日,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苏炳添以9秒83的成绩刷新亚洲纪录,成为首位闯入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的中国运动员。
这一成绩,让他赢得了“苏神”的美誉。
有评论精辟地指出:“可能有人对9.83的含金量还不是很了解,简单的说男子百米是全世界含金量最高的单人体育项目,苏炳添的9.83是所有黄种人+白种人中的最快成绩!世界短跑记录前20中仅苏炳添一个黄种人,其他19个全是黑人。”
整个职业生涯中,苏炳添共13次跑进10秒大关(其中合法风速内10次),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国速度的可能性。
新老交替:中国短跑的后浪涌动
当苏炳添淡出赛场,中国短跑的新生代已开始崭露头角。
在粤港全运会100米短跑决赛中,25岁的李泽洋和年仅16岁的陈妤颉,分别率先冲过男女100米赛道的终点线。
![]()
李泽洋的夺冠成绩10秒11虽未突破10秒大关,但决赛的8名选手全部跑进了10秒30,展示出中国短跑年轻一代的整体实力。
“我从青少年时代开始,就是一路看着前辈的精彩表现成长,祝福的话不用多说,我想对他们说的就是,几位大哥放心,中国短跑的大旗,由我们这批运动员来扛。”李泽洋在赛后说道。
女子方面,16岁小将陈妤颉以11秒10的成绩夺冠,并创造了亚洲青年纪录。
![]()
面对成绩,这位年轻人展现出十足的个性:“其实20岁的话对我来说还很遥远,还有4年的时间,在这4年时间里,自己还希望不断去刷新(成绩)。”
严峻挑战:破十时代的青黄相接
然而,新生代表现的背后,中国短跑依然面临严峻挑战。
从数据看,中国短跑正经历“破十”瓶颈。苏炳添的9秒83、谢震业的9秒97,都是过去创造的辉煌。而目前新生代选手的最佳成绩,多在10秒10开外徘徊。
![]()
回顾过去几年,陈冠锋、何锦櫶等年轻人也曾被寄予厚望,但都未能完成对“破十”前辈们的接棒。
日本短跑已形成更为稳定的精英梯队。日本的萨尼布朗连续第三年突破10秒,近期更跑出9秒96,柳田弘一、爱宕赖等一批日本年轻选手也稳定在10秒10左右。
相比之下,中国阵中虽不乏有天赋的“后浪”,但他们面临着太多未知和风险。
24岁的陆伟一,三年内从10秒39提高到10秒18,进步迅速,但缺少国际赛经验。
18岁的曾克理,青年赛拿下10秒15的“爆表”成绩,但成绩波动性大。
![]()
21岁的邓信锐在室内赛60米能力突出,但100米个人最佳停留在10秒23,能否延长后程速度耐力,尚待检验。
体系重构:从个体突破到系统优化
苏炳添曾在学术论文《新时代中国男子100m短跑:回顾与展望》中强调“科技助力”、“团队项目带动单项”、“青少年选拔培养”等关键要素。
![]()
面向未来,中国短跑需要让这些成功经验在更多年轻选手身上生根。
我们需要扩大人才选拔与政策扶持,通过体教融合、社会俱乐部等路径,多元化选拔善跑、会跑的苗子。
需要加强科学化、定制化训练,构建全国性“短跑数据中心”,对重点培养对象进行运动生物力学、基因检测、伤病预防等精细化分析。
还需要增加国际高水平对抗的机会,借助亚锦赛、钻石联赛、国际邀请赛等平台,让有潜力者更多“走出去”。
面对年轻选手常被指“昙花一现”的现象,谢震业给予了与众不同的解读:“我倒并不认同‘后劲不足’这种说法。这批新生代选手无论天赋、身材条件,还是训练环境,都比我们那一代更好。”
他提醒大家,“十秒大关”在世界范围内依然是道不小的坎,并非“一蹴而就”。天才需要时间去打磨,这是符合人体发育和训练规律的。
新的赛道:苏炳添的另一种奔跑
告别竞技跑道,苏炳添已在新的赛道起跑。
2021年,他担任暨南大学苏炳添速度研究与训练中心主任,主要开展短跑技术、体能训练及运动康复研究。
![]()
2025年4月,他正式出任暨南大学体育学院院长,学生备战校运会,他亲自示范起跑技巧。
从自己“跑得更快”,到“让更多人跑得更快”,苏炳添一直走在实践的路上。
他坚信,9秒83远非极限,“中国人完全有可能突破9秒77,甚至9秒76。”
“希望能在这几年把年轻选手带起来,把9秒83的成功经验总结出来,把基础、技术、专项力量等各个部分一一拆解细化,应用到未来青少年运动员的培养成才上。如果未来有年轻人能打破我的纪录,我会更加高兴。”苏炳添说。
苏炳添曾在东京奥运会前说过:“我们跑不过黑人选手,但可以跑赢昨天的自己。”
如今,他在暨南大学的实验室里,将起跑器角度、摆臂幅度这些细微技术一一拆解,转化为数字化训练方案。
跑道那头,李泽洋、陈妤颉等新生代已经起步。薪火不灭,中国短跑的未来,依然值得期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