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岁的李女士是社区里出了名的“健康达人”——每天晨跑5公里,饮食清淡,从不碰烟酒,连二手烟都避之不及。然而,去年的一次体检却彻底打破了她的平静生活:CT报告显示,她的右肺有一个3厘米的肿块,确诊为肺癌晚期。
“我不抽烟,家里也没人抽烟,怎么会得肺癌?”李女士的疑问,也是无数非吸烟肺癌患者的困惑。根据《国家癌症中心2022年报告》,我国每年新发肺癌病例超82万,其中约35%的患者从未吸烟,女性非吸烟肺癌患者比例更高。肺癌,早已不是“老烟枪”的专属疾病。
一、不抽烟也会得肺癌?核心因素是它!
厨房油烟,这个看似平常的存在,实则是一个被低估的“一级致癌物”。在烹饪过程中,会产生200多种化学物质,其中74种被证实具有致癌性。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研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苯并芘,这种多环芳烃类致癌物,在油烟中的含量惊人,1克油烟含有的苯并芘,相当于25支香烟的释放量,想想就觉得可怕。
![]()
丙烯醛,一种强烈刺激性毒素,它会损伤呼吸道黏膜,诱发细胞变异,就像一颗隐藏在油烟中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发健康危机。颗粒物(PM2.5)也是油烟中的“常客”,油烟中的PM2.5浓度可达室外污染的10到40倍,长期吸入会导致肺部纤维化,让我们的肺部逐渐失去弹性,影响正常功能。
那么,哪些人群在“主动吸入”这些致癌物呢?
家庭主厨首当其冲,在中国女性肺癌患者中,超过60%的人有长期烹饪史,她们在厨房里为家人烹制美味佳肴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吸入了大量有害物质。厨房通风差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门窗紧闭、无抽油烟机或设备老化,都会导致油烟无法及时排出,在厨房内积聚,进而扩散到客厅、卧室等其他空间。
烹饪方式不当同样不容忽视,高温爆炒、油炸、煎烤频率高,会使油烟产生量大幅增加,让我们的肺部暴露在更高的风险之中。2023年《中华肿瘤杂志》报道的一位52岁女性,就因为长期使用土灶烧柴做饭,且未使用任何排烟设备,确诊肺癌时已出现骨转移,这样的案例令人痛心疾首。
二、最伤肺的4个做饭习惯,你家占几个?
习惯一:油温过高,冒烟才下菜。
当食用油被加热至200℃以上时,就像被点燃的“化学炸弹”,会大量分解有害物质。实验表明,油温每升高10℃,油烟中的致癌物浓度就会翻倍。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用热锅冷油的方法,先烧热锅,再倒油,将油温控制在150℃到180℃之间,此时油面波动但无烟。还可以观察油的状态,花生油冒泡、大豆油泛波纹时,就可以下菜了。如果条件允许,备一支食物温度计,能更精准地控制油温。
![]()
习惯二:抽油烟机“形同虚设”。
烹饪时未开抽油烟机,或炒菜结束后立即关闭,都会导致油烟滞留厨房,甚至扩散到其他房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做到早开晚关,炒菜前3分钟开启抽油烟机,结束后继续运行5到10分钟;定期清洁抽油烟机,每3个月清洗一次油网和风道,避免吸力下降;补充通风,开窗或使用排气扇,形成对流风,让油烟无处遁形。
习惯三:重复用油或使用劣质油。
反复加热的油会产生更多反式脂肪酸和聚合物,致癌物含量也会激增;劣质油,如地沟油、过期油,可能含有黄曲霉素等剧毒物质,对健康的危害极大。因此,我们要控制用油量,每人每天烹调油摄入量不超过25克;选择耐高温油,花生油、茶籽油适合煎炒,橄榄油适合凉拌;对于废弃油,炸过食物的油需过滤后冷藏,24小时内用完,避免重复使用。
习惯四:忽视个人防护。
即使开启抽油烟机,仍有部分油烟会附着在皮肤、衣物上,通过呼吸或皮肤接触进入体内。为了减少这种危害,烹饪时我们要佩戴N95级防油烟口罩,需选择带呼吸阀的款式;穿戴围裙,选择棉质或防油材质,减少衣物吸附油烟;炒菜后及时洗脸、漱口、更换衣物,避免“三手烟”危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