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岁的王大妈又来到社区医院复查血压,她一边排队,一边和隔壁的老姐妹聊天:“我平时没别的爱好,就是喜欢喝点饮料,尤其天热了,一天不喝点就难受。”
谁知轮到自己时,医生眉头一皱:“王阿姨,您的血脂比去年高出将近15%,肝功能也有点异常。最近是不是饮食有变化?”大妈愣住:“我不怎么吃油腻的,就是每天喝饮料呀,果汁、奶茶、碳酸饮料,样样来点儿。”
![]()
医生轻声提醒:“其实,很多人以为饮料健康,反而忽略了它对血管的影响。尤其这4种常见饮料,喝得越多,血管越容易‘出问题’。是不是你也一直在喝?到底该不该戒掉?别等检查出问题才后悔,下面这个答案,或许超出你的想象。”
在生活中,有不少像王大妈这样的“爱喝族”,常以为饮料可以解渴甚至补充营养。但事实上,饮料中的隐藏“风险”,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大。
权威数据显示,我国成人每天饮用含糖饮料的比例高达32%,其中大部分人根本没有意识到“喝出来”的危险。
![]()
哈佛大学的一项历时10年、覆盖42,000例成年人的研究表明,每天摄入含糖饮料>1杯(约250ml)的人,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较不喝者高出23.1%。
专家解读:主要元凶是饮料中大量游离糖分和添加剂,它们会导致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动脉硬化,久而久之,血管像水管一样,内壁越来越“粘”,容易形成斑块乃至堵塞。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发布的大型队列分析还发现,碳酸饮料、调味乳饮料、果味饮料、功能饮料等4类饮品,与血管硬化、血糖失控的相关性极高。
随着年龄增长,体内代谢减慢,伤害会进一步加重。许多中老年人的血管堵塞、血脂升高,其实都与日常不经意的“饮料摄入”有关。
医生提醒,每天过量饮用下面这4类饮品,可能给血管健康带来“看不见的危害”,尤其是第三种,很多人都没意识到。这些变化或许会悄然发生,等感觉到时,已经晚了:
典型代表如可乐、雪碧等,含糖量高达每瓶30-40克(相当于8-10块方糖),常喝会造成血糖短期快速飙升、胰岛素大量分泌。长期饮用易促发血管内皮损伤,增加动脉粥样硬化风险。
![]()
市面上许多“果汁饮料”其实无法等同于新鲜果汁,绝大部分添加了大量葡萄糖浆与防腐剂。长期过量摄入,高果糖容易促进血脂升高、脂肪肝、血管“发粘”。有资料显示,饮用果味饮料者,低密度脂蛋白(“坏胆固醇”)平均上升9.6%。
运动型和能量型饮料中除了糖分外,还常含咖啡因、牛磺酸等成分,表面上提神解乏,但会加重心脏负担。大量饮用易导致血压升高、血管收缩,诱发心率不齐。尤其是高血压、中老年人,更要谨慎。
调味乳饮料(比如“乳酸菌饮料”、“果味奶”)
很多人以为有益健康,其实小小一瓶糖分可达20克以上,部分还含“植脂末”,低营养高负担。专家指出,这类饮品不仅容易导致体重增加、胰岛素抵抗,同样会悄悄让血管变粘稠、堵塞。
![]()
如果长期高频摄入上述饮品,仅仅2个月左右,就可能出现血脂、血糖指数同步升高,血管内壁弹性降低。有的人甚至“查不出病因”,实际问题就藏在饮料瓶盖下。
很多人习惯性喝饮料,突然全戒难度大。其实,只要掌握这几个方法,就能让血管压力大大减小:
优先选择白开水、淡茶和无糖咖啡
这些饮品零糖、无脂无添加,能真正解渴又无负担。尤其白开水,每日至少达到1500-1700ml,帮助代谢废物,维持血管健康。
戒掉“隐形糖分”,看成分表再下口
选购饮料时务必看清标签,学会识别“添加糖”“高果糖糖浆”“植脂末”等成分。有意识地逐步减少高糖饮品摄入,优先选无糖或低糖类。
自制健康饮品替代
喜欢口感的,可以自己动手:如柠檬片泡水、无糖酸梅汤、普洱茶等,既满足口味又不伤血管。对糖分依赖较重的中老年人可尝试“以三天为周期”递减法,逐步替代,避免戒断后‘反弹’。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