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播前预约超过400万,开播才两天,豆瓣开分直接干到8.1。
要知道,我们有太多烂剧,迟迟开不了分,就是因为评论区充斥着大量水军,粉丝“护剧”和黑粉“一星恶评”齐飞,根本看不到几条客观评价…
而这部爆款IP,关注的人多,争议却不大,竟如此干脆利落拿下8.1的高分,打破了续集魔咒…
至此,三季都超过豆瓣8分,官方也已经宣布正式进入了长剧、横屏中剧、竖屏短剧协同发力的阶段…
今天乌鸦想聊聊这部作品,和它爆火背后折射出的现象:
《唐朝诡事录之长安》
![]()
![]()
2022年,《唐朝诡事录》开播,开播之前,其实没人看好。
不是什么名著改编,没有流量明星。
演员不仅没知名度,还尽是些关系户:男主角苏无名的扮演者,是制片人的弟弟,主要人物太平公主的扮演者,是制片人的老婆…
而这位制片人郭靖宇,之前被人记住的作品还是豆瓣2.5分的《娘道》…
怎么看,都是不靠谱的家庭作坊…
![]()
郭靖宇导演
![]()
《娘道》海报
但它硬是靠扎实的剧本、奇幻的画风,强势逆风翻盘,成为了当年的爆款黑马。
《唐诡》第一季,以苏无名、卢凌风、费鸡师等人组成“破案小队”贯穿全局,以单元剧的形式,讲述了八个诡魅离奇案件。
![]()
而这一形式,也延续到了后面两季。
统一的叙事风格,四年推出三季的快节奏稳定产出,使它成为了可持续发展的文化IP。
这里不能不提一下编剧魏风华,他是同名原著小说作者,并亲自操刀改编,最大程度保留了原著奇幻诡异的风格。
他以唐代笔记小说《酉阳杂俎》为线索,又从《玄怪录》《集异记》《博异志》等上百本志怪小说、杂谈中汲取灵感。
正是这些奇幻、惊悚的元素,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戳中了当代观众的兴趣点。


《唐诡》有不少奇观名场面。
比如第一季中的鬼市幻虎,这是一种西域幻术,人披上虎皮竟然可以化身老虎,威势逼人;
神秘巨蟒,通体雪白盘踞在梁上,可让人产生幻觉…
![]()

![]()
在最新这季《长安》当中,这种“离离原上谱”的奇观也相当多。
比如,人穿上羽毛,操纵机关,竟然能飞,不仅能飞,还能控制方向,精确躲闪,更能准确攻击,杀伤力惊人。


比如,成佛寺半夜总能听到女子哭泣,疑似闹鬼…
![]()
![]()
最终真相大白,原来是一种鸟发出的叫声,这怎么不是唐朝版《走近科学》?

![]()
比如,活剥人皮,换脸易容…

又有神兽出没,头上长角,面容如虎,喜食干肉…

![]()
更诡异的一幕,男子钻进水缸,女人坐上水缸,水缸竟然腾空飞起,观众直呼“卧槽”…


神神鬼鬼、传奇八卦,这是老百姓的天然喜好…
然而我们影视剧的困局是,“建国后动物不能成精”“恐怖片不能真有鬼”,结果就是,这类片子拍得一惊一乍,不吓人还很可笑…
事实上,我们中国观众,最容易被中式恐怖拿捏。
《唐诡》正切中了中国文化基因里深层的恐惧:含冤鬼魂、冥婚殉葬、因果报应、人心险恶…
因此,哪怕它的奇观有很多难以解释之处,甚至编剧干脆放弃了,不解释了,但因为它极大满足了观众追求刺激、猎奇的心态,让人对这些bug较为宽容…
![]()
如果说想象力还只是满足观众的感官需求,那么《唐诡》还做对了一件事,就是将中国传统风俗、文化、历史,自然地融入叙事。
比如剧中反复出现的长安鬼市,终年不见阳光,是无家可归者和夜间交易者的聚集地,这反映了唐代宵禁制度下民间“地下经济”的形态。
第二季《唐诡之西行》的著名单元《降魔变》中,“大唐第一画师”秦孝白在成佛寺画的《降魔变》,脱胎于敦煌莫高窟的《降魔成道图》等佛教壁画,剧组花费了重金打造。
其“点睛”情节,也融入了“画圣”吴道子因嫉妒而雇凶杀害画坛新秀皇甫轸的传说…
![]()
![]()
![]()
再比如,《仵作之死》里,仵作独孤羊家中的祖传宝物,“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是真实存在的文物,现存放于陜西历史博物馆。
看这一段时,乌鸦刚去西安玩了回来,对这枚印印象深刻,对我来说这简直就是个彩蛋。
![]()
事实上,《仵作之死》中“斗宝大会”提到的,四鸾衔绶纹金银平脱镜、鸳鸯莲瓣纹金碗、葡萄花鸟纹银香囊等,都可以在陜西历史博物馆里一一见到真容。

![]()
![]()
![]()
编剧魏风华说:《唐朝诡事录》像一只风筝,飞得再高,始终都有一根线,这根线就是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
在这部剧中,小到一把竹筒火筒,一名女性的发髻妆容,大到长安城的格局,都能在历史中找到依据或灵感。
而这些元素并非孤立展示,而是紧密贴合剧情,成为案件的一部分或人物塑造的关键。
通过这些精心设计的元素,共同构建了一个繁华与诡谲并存的大唐世界,既有盛世的烟火气,也有暗影下的波谲云诡。
![]()
![]()
在《长安》中,我们依然能看到这些有趣又富有文化内涵的设定。
皇帝命卢凌风押运的关键贡品,康国的金桃,是真实存在的贡品,因颜色金黄得名,象征长寿,在唐代仅种植于御苑;
![]()
皇帝日常服食的赤箭粉,就是中药天麻,是唐代皇室养生品,唐玄宗曾每日服用,有记载太平公主曾密谋在其中下毒;
![]()
![]()
剧中出现的“除罪金简”,也有其国宝级文物原型。
武则天曾派道士在嵩山投递金简,向上天祈求免除罪孽。这块金简是现存唯一与武则天直接相关的可移动文物…
剧中的金简,是1:1复刻了河南博物院的真品,甚至连铭文的笔画都力求精准还原。
![]()


我们总喜欢说,讲好东方故事。但是,要怎么讲才好呢?
《唐诡》将真实文物、真实历史,巧妙地编织进跌宕的剧情里,为观剧增添了不少乐趣和知识量,可能就是一条成功可参考的道路。
这些年,博物馆成了年轻人的热门打卡点,现在国内各大博物馆都人满为患,预约困难。
博物馆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文化殿堂,而是年轻人用以表达自我、连接同好、安放情绪的文化空间,更成了一种“社交硬通货”。
真有不少人在追剧之余,会去博物馆打卡文物,这种线上线下的联动,也更进一步促进了《唐诡》的火爆。
不得不说,剧组是懂这届网友、懂年轻人的。
![]()
《唐诡》能赢得当下年轻人喜爱,还有个原因,是它在志怪探案的外壳下,包裹着的是一颗深沉的悲悯之心。
它始终带着同情与理解,去凝视时代里每一个被命运洪流裹挟的普通人。
过去我们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主角大都是帝王将相,是大英雄,呈现的也是国家大事,老百姓在里面就是工具人。
但现在,影视作品的宏大叙事、精英叙事不吃香了,看见每一个个体,为普通人发声,才能引起更广泛的共鸣…
所以我们在剧中看到,鬼市这个游离于律法之外的边缘人聚集地,那里有它的生存法则和人情冷暖;
![]()

我们还能听到了被贩卖的女子、被牺牲的孤儿、被盘剥的渔民、被歧视的商贾、被利用的信众的哭泣与控诉。
大家可能都还记得,《仵作之死》单元,创造者为“位卑而任重”的仵作立传。
仵作地位低下,被世俗歧视,但他们却秉持着最高的职业操守,替死者鸣冤。
他们的委屈与坚守,最能触动现代观众对职业尊严与社会公平的思考。


在第三季《长安》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类似的表述。
比较典型的一个,是女性舞狮者。
舞狮是唐代流行的庆典和娱乐活动,在这样一个空前开放和多元的朝代,出现技艺高超的女性舞狮人,是极有可能的。
![]()

虽然近年来,我们看到有些新闻报道,在某些地区存在着认为女性舞狮可能“不吉利”或“影响风水”的观念…
但真实的情况是,女性从未在舞狮的历史中缺席,她们一直以各种形式参与和传承着这项技艺。
剧中的这位女性舞狮者,就是盛唐光影下,一个鲜活、有力的“巾帼不让须眉”的注脚。
![]()
![]()
说了这么多《唐诡》的成功之处,乌鸦也想说点担心。
之前听说剧组很“听劝”,跟观众互动多,听得进建议,改得掉问题,这当然是好的。
但想方设法让作品符合观众期待,和坚持作者性之间,有着天然的矛盾。
三季《唐诡》,变化还是挺明显的。
特别在这一季,我们能看到很多互联网热点在剧中出现,仿佛每一个都是为做成切片放上小红书而准备的。
比如牛马、班味,比如原生家庭之痛,拥有一个控制型母亲是怎样的体验…

比如女性叙事,武则天、太平公主、上官婉儿,都仿佛成了女性主义代言人。
特别是太平公主,疯狂输出“女人为什么不能当皇帝”的言论,历史上的太平公主确实有政治野心,但如此直白又现代的台词,也让人有些出戏。
或许,相较于历史真实,大部分观众更在意的,是角色能否触发现代议题的思考和共鸣,借古人之酒,浇心头之块垒…
但迎合舆论情绪,恐怕要一定程度上牺牲剧情的合理性。
![]()
而更让我不满的是,六人破案分队,似乎所有的矛盾都在之前解决了,到了这一季,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每个人都变得越来越工具化,各司其职,功能性很强:打架的、画画的、治病的…
彼此的互动缺乏戏剧张力,不是没架硬吵,就是为了迎合CP粉,硬撒工业糖…

还有我一直都很在意的,《唐诡》的推理性始终不强,情节推进全靠一个接又一个的奇观…
这个毛病在第三季更为明显,有些情节存在较大的逻辑漏洞,为了反转而反转,人物行为动机很牵强。
![]()
![]()
老实说,我很怀念第一季的开场,苏无名细心观察,从蛛丝马迹中发现线索,谨慎推理,不紧不慢,大有《狄公案》的风味,这体现了编剧的自信。
但现在,情节不是越来越水,就是越来越赶…
我也很喜欢看早期的苏无名和卢凌风,一个老练仔细,一个刚正不阿,两人一边抬杠一边合作,有真的矛盾,也有真心的互相欣赏…
但这些随着两人越来越有默契,慢慢消失了…
要稳住一个IP的水准,绝对需要创新,但这也是“戴着镣铐的舞蹈”。它需要在“变”与“不变”之间,找到那个精妙的、动态的平衡点。
《唐诡》未来何去何从,对创作者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