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在平台近期进行的课程中,我们收集了学员问题,并邀请有弥联合心理咨询师进行解答。我们把有些代表性的问答做了提炼归纳和匿名处理分享出来,希望对大家都有所帮助。
![]()
请问怎么判断一段关系是否合适自己呢?
答:似乎你期待有一个说明书一样的标准来判断自己身处的关系,实际上一段关系是否适合自己,并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我们可以通过觉察中自己感受和变化,找到一些指引。
1. 舒适与滋养
适合的关系往往会让你感到内心舒适、被理解和支持。你们在一起时,即使沉默也能自在,舒适,这段关系允许你展现和表达真实的自己,不必刻意讨好或伪装。反之如果一段关系让你只要身处其中,便感到紧绷、疲惫或需要不断牺牲自我来维持这段关系,或许就需要重新思考它的意义。
2. 冲突的处理方式
没有任何一段真实的关系是没有冲突的,但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分歧。健康的关系中,争吵也可是一种沟通,而非互相攻击的工具。你们愿意倾听彼此,即使观点不同,也会努力寻找平衡点。而如果冲突常演变为冷战、指责或贬低,甚至让你开始怀疑自我价值,这可能意味着关系中的负面因素已超过积极因素。
3. 个人的成长空间
好的关系会推动双方共同成长。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在对方的鼓励下变得更勇敢、更开阔,而不是越来越压抑或退缩。即使关系中有磨合,它也会促使你更了解自己的需求和边界。而如果这段关系长期让你感到停滞不前,甚至陷入自我怀疑,或许需要问问自己:我是否在这段关系中丢失了重要的部分?
![]()
4. 内心的真实声音
有时我们在关系中往往陷入“应不应该”的纠结,却忽略了内心的真实感受。试着觉察自己:和这个人在一起时,我是更多感到喜悦还是沉重?面对未来,我是否更期待与对方共同前行?你的直觉往往比理性分析更直接的给出答案。
关系始终是动态的,没有完美无缺的关系,重要的是它是否在整体上让你感到“舒适”。 偶尔的矛盾与冲突是常态,但如果关系中痛苦的感受成为主旋律,或许需要考虑重新选择。真正的合适,不是永远风平浪静,而是在风雨来临时,你们依然愿意并肩前行。
![]()
我发现自己对某些人纠缠、放不下、有怨恨,如果不纠缠了,就会和对方分离,心里也会舒服,但这好像又不是我真正想要的。不知道是分离焦虑,还是没法面对一个人的孤独,应该如何分离?
答:我感受到你的内心似乎处在一种冲突之中——关系中的纠缠令人痛苦,却又恐惧真正分离。你说到“不纠缠了就会分离,会舒服,但好像又不是你想要的”,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很深的担忧:担忧 当没有了那个纠缠、怨恨的关系,我一个人如何稳稳的活在当下?那种未知的孤独和恐惧似乎让你更加无法面对。
![]()
你问到“应该如何分离”,我想或许更根本的问题是“应该如何做自己”。当一段关系充满纠缠和怨恨,却仍然难以放手,这常常暗示着关系中这些强烈的痛苦的情感联结,也让你感觉到自己是被“看见”的,是身处关系之中的。当一切安静下来,没有人需要你去对抗,那种空落落的感觉,反而让人心慌。这确实是分离焦虑,但更深一层,是关于我们不知道自己一个人该怎么存在。 我们害怕失去的,或许不只是某个人,更是那个在纠缠中显得如此“鲜活”的自己。
当你能够在独处时依然感受到自己的完整,分离就不再是一个可怕的选项。而这个过程,不是一场需要立刻冲刺的突围,而更像是一次寻找自我的探索。它需要的是对自己的耐心与好奇,去聆听在所有的纠缠之下,那个更真实的声音:抛开所有角色与关系,我渴望如何存在?
![]()
我发现自己工作时总带着讨好别人的心态,结果做得特别累,效果不好还会自责。这似乎源于某种控制感。我该如何调整心态,专注自己能做好的事,而不那么在意对方的回馈?
答:看到你的描述,我眼前浮现出那个努力照顾妈妈的小孩子——他那么认真努力的把每件事做到最好,渴望用自己微弱的力量换来妈妈的微笑,想用完美表现减轻妈妈的负担。可当努力没有被看见,当结果不够理想,那个孩子只能躲在房间里偷偷哭泣。他始终不明白:为什么我已经这么努力了,还是得不到想要的肯定?
这段描述让我深深感受到,那个孩子似乎就在你心里。他在工作中依然保持着同样的模式: 用力讨好,过度负责,把每个任务都当作一次争取认可的机会,效果不好时自责愧疚,听起来就像是那个孩子在说:“我还是不够好。”
或许,调整心态的关键不在于“不那么在意对方的回馈”,而在于你自己能否看见并拥抱内心那个从未被“看见”的孩子。
![]()
工作是无法完美的,我们只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力,然后坦然接受所有可能的结果。别人的反馈重要,但永远不及你对自己的认可来得珍贵。
那个孩子等待了太久的“被允许”“被看见”——现在,你可以给他了。你本来就是一个棒棒的小孩子,不需要任何条件,不需要任何证明。当你真正从心底认同这一点,你会发现,工作中那些过度用力的讨好、那些对反馈的过度在意,都会自然而然地松动。因为你终于发现,最需要你照顾好的,是心里那个一直很努力、一直很棒的自己。
![]()
我为一件重要的事努力了七八年却没能成功,由此感到一切努力都已白费,陷入强烈的失败感。这种情绪进而蔓延到育儿、婚姻等其他方面,让我觉得整个人生都很失败。该如何走出这种全面的自我否定?
答:当我看到你在问题中提到“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自己花费了七八年都没有做成功”时我很好奇,在这的七八年中的过程中,你是否也曾感受过做这件事情时的“愉悦而快乐”、“专注而充实”的瞬间?人生中很多珍贵的感受,往往藏在过程中那些细微的体验里,而不只在最终的结果上。同样地,当你想到育儿和婚姻中的不如意时,是否也曾闪现一些温暖的片段?孩子的一个拥抱带给你的感动,伴侣一次无声的陪伴给予的支撑,那些真实存在的感动瞬间,是否也和那些困难一起,构成了你完整的人生图景?
反之,如果说在这七八年中,你确实很少感受到这样的时刻,那我想把关注点转向另一个方向:是什么支撑着你在痛苦的过程中坚持了这么久?在这近乎自我消耗的状态里,你是在如何对待自己的?有时候,我们之所以能忍受漫长的痛苦,是因为内心深处有个声音在说“不能放弃”——或许是对完美的执着,或许是对自我价值的怀疑,或许是对外界认可的渴望。这种坚持本身,也在无声地消耗着你的能量。
人生好像一幅巨大的画作,失败、挫折、痛苦是其中的色彩,收获、喜悦、温暖同样是这幅作品中不可或缺的色彩。 当我们感受到痛苦时,也该有力量觉察那些美好的部分。
![]()
母女关系共生,怎么能分化,是不是母亲要和原生家庭分化好才能和女儿更好地分化?
答:当你提到与女儿的分化,或是与原生家庭的分化时,似乎你在关注"关系"的调整。但我想,当我们纠结于如何更好地分化时,也许我们恰恰更忽视了那个最需要被看见的部分——自我内在的安定感。
当我们独自一人时,内心是丰盈的,还是不安的?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在自己的世界里感到孤独、不安甚至匮乏,那么任何一种关系的松动——无论是孩子的远离,还是与父母连接的减弱——都会引发巨大的扰动感。这种扰动可能化为控制,可能变为纠缠,所有这些行为的底层声音其实是在说:“没有你,我无法独自存在;没有这段关系,我将不知道我是谁。”
![]()
因此,真正需要回答的问题是:当你完全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时,与自己相处得如何?
当家中寂静无声,你感受到的是宁静,还是令人心慌的空洞?
当不再有人需要你去操心、去付出时,您能否坦然地享受这份自由,还是会感到失去了价值的恐慌?
你的内心是丰盈的,有自己的兴趣、热爱与精神家园,还是感觉一片荒芜,需要依靠外界的关注来填补?
这一切的根源,在于我们是否能够作为一个独立的成年人,安全、舒适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分化的旅程,本质上是一场回归自我的旅程。 当我们筑建起内心家园,能够享受独处的滋养与自由时,与任何人的分化都将不再是令人困扰的难题,无论是您的女儿,还是您的父母。
当原生家庭的烙印、亲密关系的迷局或养育路上的挑战,在心头反复盘旋,挥之不去,你并不孤单,也无需一直负重前行。给自己一个机会,将那些缠绕心绪的烦恼,安放在一个安全、被理解的空间。
选择与一位专业的咨询师对话,不是软弱,而是你内在智慧与勇气的彰显——你愿意去看见、去理解、去疗愈自己。
每一个走进咨询室的灵魂,都闪耀着对生命深度觉察的光芒。
点击下方图片,预约属于你的咨询时间,让理解的光照进来,开启内在探索的新篇章。
开始预约心理咨询
![]()
BREAK AWAY
01
02
03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