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一股“探废风潮”在部分年轻人中悄然兴起,废弃工厂、烂尾楼宇、闲置校舍等各类废弃建筑成了社交媒体上的“网红打卡地”。这股风潮背后,不仅潜藏着安全隐患,更折射出当前废弃建筑治理中存在的深层漏洞。如何系统施策、精准发力,堵住废弃建筑治理漏洞?本期基层圆桌会,我们一起聊聊。
![]()
“探废风潮”,暗含风险
“探废风潮”,是社交媒体催生并辐射到现实的一种新样态。年轻人在废弃工厂、烂尾楼、停诊医院等场所拍照打卡、组织探险,追求“废墟美学”的视觉冲击与猎奇体验。然而,“出片”和“冒险”的背后,相关安全事故却频频发生。
阿达:有的废弃观景台,有危险提示标语,也有铁栅栏围住,但不仅没有打消人们的探索欲,还成了“网红打卡地”,社交平台上有很多路线攻略,真的很危险。
橘子还是桔子:在社交平台上,能看到有博主专门去废弃建筑打卡、拍照,配上神秘感十足的文案,吸引了不少人前去“闯关”,完全没有考虑到安全问题。
明天天晴:在网上看到过相关帖子,什么“潜入城市废墟,就到世界尽头”,好像是鼓励大家都去探险似的。
奥利奥:平台算法也有问题。只要看完一个探废视频,就会源源不断地被推荐更刺激、更冷门的地点。它只告诉你这里多酷,却从不提示存在危险。
“酷炫”“质感”出片的背后,那些被淡化的安全隐患,随时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老k:去过一个废弃工厂,为了拍照踩空了一脚,差点从三楼掉下去,现在想起来腿都软。有些地方废弃多年,结构腐蚀得非常厉害,真不是闹着玩的。
66:之前有个新闻,曾有探险博主翻墙进入一个废弃学校建筑,途中不慎摔伤被困。像是热电厂、化工厂、停诊医院等废弃场所,虽然表面看来“安全无害”,但无论是废弃高压设备,还是此前遗留的化工用品、医用放射性废弃物,都存在安全隐患,一旦误碰后果不堪设想。
![]()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废弃建筑,该如何活化利用?
“探废风潮” 暗藏风险,也暴露出城市治理中一个长期被忽视的角落——废弃建筑的管理难题。废弃建筑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印记,但不应是治理的“死角”和安全的“陷阱”。废弃建筑能进行活化利用,进而转型为可被使用的公共空间吗?
绿水:可以探索多元化的活化利用模式。根据建筑区位、结构特点、历史价值等,引导其转型发展为社区公共空间、文化创意园区、特色商业街区、小型主题博物馆或纪念地。
鄧曦澤:可以在废弃工厂办漫展等活动,既满足了COS人物的拍照环境需求,同时还能通过举办活动获得改造所需资金。
越:如果是一些较为平整、开阔安全的地方,可以保留做小吃街。
全向可控:我们这边有个把旧工厂改成咖啡馆的,氛围搞得不错,其实出租成本低的话,是完全可以兴起的。
曾玺元:可以搞成文旅项目。
Jean.Z:加固一下,开放搞点主题活动、历史讲解,再搞几个咖啡厅和可以供拍照的地方。
Dignity5868:想到了北京的798,废弃的厂房变成了艺术中心。
糖希小六:佛山创产,就是以前的废弃工厂,现在做商业很成规模。
樂:保留原貌的基础上可以发展一些文创地摊经济和咖啡文化,迎合年轻潮流的同时也给城市多添一份休闲空间。
重庆市委党校教授、重庆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方旭:
一是坚守安全底线。任何活化项目均须以建筑安全为绝对前提。改造前须完成专业结构鉴定与消防评估;改造过程中应严格遵循现行工程规范进行针对性加固与设计;开放后需建立定期巡查制度,完善客流管控与应急疏散预案,保障公众使用安全。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和功能适配原则。不同废弃建筑的规模、位置、现状和价值各不相同。设计时应结合当地地域风貌、空间区位、邻近资源和未来运营需求,赋予其适宜的功能。三是鼓励多元参与和社区共建。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协同机制,通过社区营造、共建工作坊等形式吸纳当地居民、专业团队等力量共同参与空间改造与运营。四是注重文旅融合与长效运营。改造应兼顾居民生活与旅游发展,通过保留建筑特色、融入地域文化元素、策划主题游线等方式提升吸引力。同时,采用灵活隔断、通用空间与可变设施等弹性设计,为未来的功能调整预留条件。
贵州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朱晓君:
针对废弃建筑,最富生命力的改造方式是将其转型为“文化沉浸式”体验空间。核心路径有二:一是“向内挖掘”,紧扣建筑与地域的原生文化,如家族故事、集体记忆或非遗技艺,将其活化为主题民宿、非遗体验馆,让游客沉浸于地方文脉之中,如同景德镇陶溪川的成功实践;二是“向外顺应”,着眼于建筑周边环境的当代需求,引入缺失的公共服务或商业业态,即使新功能与旧历史无关,只要建立其与空间特质的关联性,便能让建筑重获新生。 最终,这一切都旨在通过有机更新,让废弃场所在传承文化的同时,重新融入并滋养现代生活。
![]()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如何堵住废弃建筑治理漏洞?
追根溯源,废弃建筑治理困境实为多重因素交织而成,产权关系错综复杂、历史遗留问题盘根错节,使得“谁来管”的问题始终悬而未决;治理资金缺口大,让相关管理部门心有余而力不足;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仍不健全,缺乏刚性的约束力和可操作的指导方案;而在政绩考核中,这类“隐性”问题往往让位于那些“显性”的经济发展指标,导致治理动力持续不足。如何破解废弃建筑治理难题?
火雨:堵不如疏,用起来是最好的。实在用不起来的,建议张贴醒目禁止标签。
远山:闲置、废弃建筑不应一废了之,也不能因为难管理一封了之。可以对闲置废弃建筑做好分类分级管理,对于有文化、有历史价值的废弃建筑,可以做好修缮,建设成旅游城市新亮点;对于因发展需要或者地址变迁导致的无危险废弃建筑,可以及时盘活闲置资源,作为科技创新的孵化园区;对于危险性较大的废弃建筑,应及时拆除,做好危险点位提醒等措施。
昨日林凡:落实属地政府责任,推动废弃设施确权,协调经营主体,以拍卖改造等形式,盘活闲置土地资源。
重庆市委党校教授、重庆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方旭:
面对城市废弃建筑治理难题,建议构建多元共治的治理体系,坚持多管齐下、协同发力,织密城市安全防护网。一是政府主管部门应强化源头管理,对辖区内的废弃建筑开展系统性排查与风险评估,对鉴定为具有安全隐患的场所实施物理隔离与动态巡查。同时,坚持“以案释法、以案示警”,加强公众警示教育,明确风险与法律边界,引导年轻人理性看待废墟探险,摒弃盲目跟风。二是压实建筑产权单位和管理单位主体责任,对权属范围内的废弃建筑开展危险源排查与风险分类,并采取物理隔离、警示标识和定期巡护等管控措施,建立隐患治理台账。同时,对产权不清、责任不明的建筑,由政府统一纳入监管并实施综合治理。三是社交平台须落实内容监管责任,完善内容审核机制,限制并警示高危探险内容传播,优化算法推荐逻辑,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谈谈说
“探废风潮”背后,既有社交平台的流量推动,也源于人们对“废墟美学”的认知偏差。部分博主为博取关注,用滤镜掩盖风险、用“超出片”“电影质感无敌”等言语引流、用猎奇文案包装违规行为,将年久失修的废弃建筑打造成“网红打卡地”,却对墙体坍塌、电线老化、化学品残留等隐患避而不谈。
面对年轻人的探索热情,一味禁止并不现实,更重要的是合理引导、规范管理。北京798艺术园区、沈阳中国工业博物馆等成功案例证明,通过安全改造与创意赋能,废弃建筑完全可以转化为集文化体验、艺术展示于一体的公共空间,既满足年轻人的探索欲,又实现城市记忆的活态传承。让“废弃”变“重生”,才是对城市历史最好的致敬。
城市中的废弃建筑不应成为“隐秘的角落”。避免废弃建筑成为安全事故的高发地,还需多方努力。废弃建筑的产权方应履行管理责任,对危险场所强化防护标识;社交平台更应压实审核义务,对高风险“探废”内容标注警示、限制传播,杜绝违规攻略扩散;相关部门可搭建沟通桥梁,推动废弃资源的活化利用,让“探废”从无序冒险转向有序体验。(半月谈评论员 田金文)
你还有什么想讨论的话题
你工作和生活中有哪些线索
可通过邮箱投稿
bytjcyzh@163.com
我们等你来谈~
来源:半月谈
策划:秦黛新 徐宁
半月谈记者:田金文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