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肚子痛?多喝热水!”
外婆:“感冒了?多喝热水!”
情侣之间:“我爱你,所以你多喝热水!”
在中国文化中,胃必须是“暖”的才好,饭必须要吃滚烫的否则容易“伤胃”,生病或者孕妇等人群就更是千万碰不得冷水冷食。
然而,现代医学却给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胃本质上是“喜凉不喜热”的器官。
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把超过65度的热饮列入2A类致癌物名单,2A级是仅次于最高级——1级(明确有致癌风险)。
看似简单的生活常识,却形成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之间的巨大裂隙。到底为什么人们宁可相信祖辈的生活经验,也很难接受冰冷的、抽象的医学数据?现代理性为何总是要与情感与集体记忆对抗?
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与思维原因。
![]()
先说一些科学方面的事实:不管是太热的食物,还是太热的饮品,只要超过65摄氏度以上,都会对人的消化道粘膜造成损伤。食管不像嘴巴一样,它对温度并不敏感,吃东西时如果被烫到嘴,很多人会习惯性赶紧把它咽下去,觉得这样就不烫了,其实这样对食管、胃黏膜的损伤是非常大的。
经常进食过烫食物,娇嫩的口腔、食管黏膜会被灼伤,灼伤的黏膜表层会及时脱落、更新,基底的细胞会迅速增生、更新、补充,久而久之,增生的细胞生长速度会异常加快或发生基因突变。
食管在长期热损伤基础上如果再受其他外界致癌物的刺激时,很有可能引发食道癌。
最近,中国科协的发声也再次强调了以上这些结论。
其实只要去医院看病,医生都会提醒“胃喜凉不喜热”,让很多人错愕,还以为医生在瞎说,或者“医生不懂传统文化的精妙”。
中国食管癌的高发,与北方的热烫饮食习惯长期被认为存在关联——这并不是耸人听闻,而是几十年流行病学研究不断累积出来的结论。
可是,这样的知识体系在民间传播后,却常常遭遇强烈的抵触。毕竟,对于很多人来说,“喝热水有用”不仅是经验,更是一种情感上的确定性,一种来自家庭的温暖象征,与冷冰冰的科学语言相比,它显得更真实、更贴近生活。
就像张文宏医生谈到过,粥并非健康食物,因为它的蛋白质含量低,营养不够,如果长期早餐只吃粥,其实对身体并不好。这个说法,当时也引起众多网友的反对。
“滚烫的粥”,这就是最经典的“中国传统健康食物”,怎么就突然不行了?
文化记忆比事实更强大,这是人类的本性之一。
![]()
科学从来不是靠感性的记忆传播的,而是靠证据、逻辑、可重复性。但我们日常生活的经验,却是靠情感、亲密关系与习惯流传的。
这两者之间,天然存在着思维方式的矛盾。尤其是中国这样传统文化非常深厚的国家,就更是容易存在科学理性与传统感性认知之间的矛盾。
中国文化中,对于吃烫的食物、喝滚烫的茶、刚出锅的汤一口接一口,是“越烫越鼓励”的。有些地方甚至把“能吃烫”视为一种能力,带着一点自豪感和隐忍的英雄主义。
“能吃烫”、“能拼酒”……我们有太多以凌虐身体为目的的逞强行为了。
尤其是当这些经验承载了深厚的人情味:母亲端给你的一碗热汤,外婆递给你的那杯热水……这些温度,是难以用冰冷的机制论取代的。
要理解中国人的“热补逻辑”为什么如此根深蒂固,就必须回到文化叙事本身。
中国健康文化的核心,是“和暖”与“通顺”。但这是对中医“寒凉”、“寒气”等词语的感性误用。
中医语境中,寒被视为阻塞、凝滞、容易生病的象征,而热则象征通畅、生机、活力。于是,“热补逻辑”成了人们理解身体最自然的方式——冷会让身体“亏”,热则能“补回来”。
但我们要注意,中医的“寒”是指身体经络等的运行阻滞,解决方法也是用药而非简单的提高温度。“寒”并非生理意义上的温度低,如果单纯以高温度水和食物去抵抗,是过于表面化的。
即便现代医学提供了完全不同的解释,但人们日常感受到的舒适感,却更容易与“暖”联系起来:喝热水、敷暖胃袋、泡热汤……这些都带来明显的短期舒适体验。
短期的感受,往往比长期的风险更容易让人信服。但其实“热敷”与“喝热水”并不能相通,前者往往不会对身体有害、也确实舒服,后者却会实打实地伤害身体,这是很容易被感性混淆的。
从情感上来说,很多女性会抱怨“男朋友只会叫我喝热水”,但这恰恰反映出在中国家庭伦理里,“热水”承载的是关怀与道德义务:你生病、你难过,我都递给你一杯热水。
它既是生活方式,也是情感伦理。
因此,当科学告诉我们“热水有害”,人们潜意识里会产生一种抗拒——这不仅是在否定一个习惯,而是在否定一种文化情绪。
有的人甚至将其推上“崇洋媚外”的高度,就是因为受不了传统情感伦理的被否定。
但事实上,科学不分国界,理性不分中外。但理性为何艰难?还有一个原因是人类天生不擅长处理“延迟风险”。
食管癌不是今天吃一口烫的明天就得,而是几十年累积的结果,胃黏膜的损伤也是缓慢发生的。在这种长期风险面前,人类的短期心理会占上风。
我们的大脑天生更容易被“立即见效”的行为奖励驱动,比如喝热汤后那种暖洋洋、发汗的感觉,而不是被遥远的医学风险所引导。越遥远的风险,人们越不愿意重视。
现代医学与公共健康所依赖的“统计数据”,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直观。人们理解个人故事,却难以理解概率。
于是,“我爷爷天天喝烫茶还活了90岁”的故事比几十篇论文更有说服力——这才是人类认知的普遍机制。
科学总是反直觉,因为直觉是人类在农业文明时代形成的心理工具,而科学是工业文明之后才普及的知识体系,两者难免冲突。
不过说这么多,却不代表彻底否认传统,更绝不代表对祖辈的嫌弃。传统不一定是错的,但传统往往需要与时代进步一起更新。
![]()
热水、热汤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古代居住条件差,寒气大,保暖是头等大事,但现代社会的室内温度与物质条件已经完全不同。
我们可以承认传统文化的温情与价值,但不必让传统经验成为科学讨论的阻力。真正成熟的文化不是固守不变,而是能够在新知识出现时,勇敢地更新自己。
也许,未来我们会发明新的关心方式去表达关爱,比如:“喝点温的,别烫到自己。”
或者——“我帮你倒杯40℃的水吧。”
看似玩笑,实则是科学与情感可以并存的方式。温度下调了,体贴却能升级。
所以需要认清的是:科学并不是要否定我们的文化,而是希望我们更健康地生活下去。
接受现代医学的知识,绝不意味着否定父母、外婆们的谆谆教导,相反,这恰恰体现了某种传承:每一代人都在尝试为下一代人构建一个更理性的生活方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