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买辆车跑不到2万公里,竟然被特斯拉告了?
如果你是这些被起诉的企业负责人,看到法院传票时,可能和他们一样一脸懵。
11月19日,据电车界报道,特斯拉以每月10家的速度,在短短四个月内连续起诉了30多家中国企业。
![]()
理由是这些公司购车后未达成国家补贴的使用条件,特斯拉垫付的几千元补贴无法报销,只能通过法律手段追讨。
从法律角度看,特斯拉的操作没有问题。但问题是,这事儿真的合理吗?
在中国市场里,“两年跑够2万公里”对一些企业用户来说,是个耗不起的条件。而特斯拉直接起诉的做法,也被批评缺乏人情味。
![]()
短短几千块钱的纠纷,赢了官司,却可能输了用户的心。这场“2万公里纠纷”,不仅让特斯拉陷入争议,也揭示了新能源汽车补贴时代的另一面。
根据我国财政部的政策,新能源汽车的国家补贴有一个硬性条件:车辆在两年内必须行驶满2万公里。
如果跑不够,车企就无法向国家申请报销这笔补贴。换句话说,车企要先垫付补贴金额,等用户把车开够里程,再向国家申请补贴款。
![]()
而一旦用户不达标,垫付的补贴就得车企自己承担。特斯拉这次起诉的原因,正是有企业用户没跑够这2万公里。
单起案件金额一般在7000到15000元之间,虽然金额不大,但对特斯拉来说,积少成多也是一笔不小的损失。
于是,特斯拉开始“动真格”:7月起,每月起诉10家企业,四个月累计起诉30多家,覆盖深圳、嘉兴、上海等多个城市。
![]()
有些企业收到传票时一头雾水,甚至不知道自己被告的原因。
比如无忧传媒,这家公司在2022年以企业名义购买了一辆特斯拉Model 3,特斯拉垫付了7761元补贴,但两年后车辆行驶里程不达标,特斯拉最终提起诉讼。
无忧传媒负责人表示,直到收到法院传票时才意识到,购车合同里还有这样的条款。最终,他们选择退款和解,特斯拉也撤诉了。
![]()
从政策层面来看,“两年跑够2万公里”是国家补贴的硬性门槛,没有任何争议。但问题是,这个门槛对企业用户来说,真的合理吗?
很多被起诉的企业表示,自己买新能源汽车主要是为了接送客户、员工通勤,日常使用频率并不高,跑长途的需求更少。
两年2万公里,平均每天要开30多公里,这对一些规模较小的公司来说确实很难实现,尤其是用车场景单一的企业。
而且,相比个人用户,企业用车的实际需求显然更加多样化。
![]()
有些公司买车是为了品牌宣传,有些是为了偶尔接待客户,很多车平时甚至停在车库里“吃灰”。这些用户,怎么可能跑够2万公里?
虽然国家规定补贴条件必须满足,但特斯拉的做法还是被不少人吐槽“冷漠无情”。为什么?先来看特斯拉是怎么处理这件事的。
根据涉事企业爆料,特斯拉在起诉前向用户发送过短信,提醒他们“里程不够快多开点”。
但除此之外,特斯拉并未采取更多沟通措施,比如主动协商或者提醒用户可能面临被起诉的风险。对于很多企业用户来说,收到法院传票几乎是一件“突如其来的事”。
![]()
相比之下,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品牌,比如比亚迪、蔚来等,面对类似情况时往往会更加灵活。
很多国内车企会在用户购车时提前审核企业资质,与用户签订补充协议,明确双方责任。
即使用户里程不达标,车企也会通过分期补缴或者协商解决,而不是直接把用户告上法庭。
这样的对比,让特斯拉的操作显得格外强硬。
有些网友甚至批评它是“店大欺客”,认为特斯拉作为一家国际品牌,应该更注重与用户的长期关系,而不是为了几千块钱就起诉用户。
![]()
这种“快刀斩乱麻”的处理方式,虽然在法律上没有问题,但在情感上确实难以让人接受。
特斯拉的起诉风波,其实不仅仅是特斯拉的问题。它背后折射出的是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补贴时代的遗留问题。
在2019-2022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处于高峰期。为了冲销量,很多车企选择大规模垫付补贴金额,特斯拉也是其中的“受益者”。
数据显示,2020年,特斯拉凭借中国市场的销量,拿下了新能源汽车补贴的最大份额之一。
![]()
但随着补贴政策在2023年全面退出,车企开始面临“后补贴时代”的生存压力。那些过去为了销量而垫付的补贴,如今成了压在车企头上的“债务”。
对于特斯拉来说,追讨几千块钱的补贴看似不起眼,但从整体来看,这可能是一笔不小的金额。
而且,这种诉讼模式很可能会成为特斯拉在全球范围内的“常规操作”。
从法律上来说,特斯拉的起诉是完全站得住脚的。补贴政策的条款写得清清楚楚,用户不达标,车企有权追讨垫付金额。
但问题是,在中国市场,法律和人情往往是分不开的。
![]()
特斯拉的做法虽然合规,却让很多用户感到寒心。对于企业用户来说,几千块钱的补贴并不是不能接受,但被告上法庭的过程却让他们感到不被尊重。
尤其是在中国本土新能源品牌崛起的大背景下,特斯拉“只讲法律不讲人情”的风格显得格外刺眼。
这种风评对特斯拉来说并不是小事。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也是特斯拉最重要的市场之一。
如果特斯拉因为几千块钱的纠纷失去了用户的信任,那么这些看似“赢了”的官司,最终可能会让它付出更大的代价。
![]()
这场风波还有一个值得所有消费者注意的问题:签合同前一定要看清条款。
很多被起诉的企业都表示,自己并没有仔细阅读购车合同,甚至不知道“两年跑够2万公里”是国家补贴的硬性条件。
但合同条款的存在本身就意味着法律效力。如果用户签了字,就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这件事也提醒我们,即使合作对象是像特斯拉这样的知名企业,也不能掉以轻心。
![]()
对于任何涉及补贴、返现等优惠的交易,用户都应该提前了解清楚政策要求,避免后续引发不必要的纠纷。
特斯拉这次起诉风波,背后是补贴时代的遗留问题,更是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适应本地化规则的难题。
从短期看,特斯拉的做法符合法律,但从长期看,它可能面临更大的用户信任危机。
在一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里,品牌的口碑往往比法律更加重要。如果特斯拉不能在用户关系上做出改善,它在中国市场的优势可能会被本土品牌逐渐蚕食。
![]()
当然,这只是我的看法,你觉得特斯拉的起诉行为合理吗?欢迎留言聊聊你的观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