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7日,对于广西贺州市八步区步头镇的居民来说,曾是一个值得高兴的日子——横跨河岸的步头大桥正式通车了。这座桥不仅连通两岸,更承载着当地人日常出行、运输农货的期盼。
大桥全长130米,桥面宽8米,主体采用钢筋混凝土箱型拱结构,桥台为浆砌片石砌筑,桥面则由预制混凝土空心板铺装,由钢筋混凝土立柱支撑。项目总投资达1433万元,是当地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
通车以来,桥上通行的主要是农用车和小型汽车,整体车流量并不算大。然而任谁都没想到,这座建成尚不足八年的桥,会在2023年2月19日晚上9点40分左右突然出事。
随着一声巨响,大桥第一跨桥面整体坍塌坠入河中,桥台前墙与部分侧墙也从拱座顶部彻底断裂。附近村民闻声赶来,只见河面上漂浮着碎裂的桥板,曾经连贯的桥身已断成两截,现场一片狼藉。
一座曾被寄予厚望的桥,就这样在众目睽睽之下“倒下”。
![]()
事发当晚,镇政府和交通运输局的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迅速拉起警戒线,封锁桥梁两端道路,严防次生事故发生。万幸的是,坍塌发生在夜间,桥上并无行人与车辆通过,因此未造成任何人员伤亡或车辆损失,可谓不幸中的大幸。
为尽快恢复两岸交通,当地迅速制定了绕行方案:小型车辆需经步头村河滩绕行至三和村,再借道象狮小学旁的临时便道;行人与摩托车则可搭乘渡船过河。梧州海事局也已协调调度船只,协助维持渡运秩序。
尽管大桥其余部分,如拱座与主拱圈,外观初步判断较为稳定,但其具体结构安全状况仍有待进一步专业检测。根据交通运输局专家组的初步勘察,目前已确认坍塌部位为步头端桥台及与之相连的第一孔桥面。
![]()
现场照片一传上网,立刻引爆了舆论。从桥体断裂的横截面看过去,本该密布钢筋的结构里几乎看不到钢筋的影子,碎裂的桥面材料薄得像块板,这让“豆腐渣工程”的质疑声瞬间刷屏。
正常情况下,一座钢筋混凝土桥内部应有密集的钢筋网来承担拉力,可眼前暴露的断面却显得异常“干净”,混凝土包裹的加强材料少得可怜。
这座设计寿命至少50年的桥,通车仅7年多就整体坍塌,问题显然出在根源上。有分析指出,可能是施工时钢筋数量不足或长度不达标,导致内部应力分布失衡;桥面预制板之间的连接处,本应有牢固的钢筋串联,但现场几乎看不出有效连接的痕迹。此外,混凝土强度可能不达标,砌缝也可能因年久腐蚀而削弱了整体性。
值得关注的是,事发时桥上并无车辆通行,监控与目击者均证实了这一点。该桥历来限重,主要供中小型车辆使用,重载货车均绕行其他路线。在排除了超载这一常见因素后,问题的矛头直指桥梁本身的质量缺陷。
事发当日天气平稳,无极端气候,河床水位稳定,未见水流冲刷桥基的痕迹。虽有分析认为土压力不均可能推动了桥台位移,但根本原因仍指向结构强度与施工质量。网友普遍将责任指向建设方,质疑其是否为压缩成本而偷工减料;同时,材料供应商的混凝土配比与质量也亟待彻查。
![]()
这座桥的建设始于2009年,2015年竣工,期间通过招标确定了承包商。项目总预算为1433万元,其中原材料采购占主要部分,钢筋、水泥、石料等本应严格按照标准采购。施工日志中理应有混凝土浇筑和钢筋绑扎的详细记录,但事后调查发现,实际施工可能与设计存在偏差。监理报告曾提及工期紧张,但未对工程质量提出明确警告。
从设计上看,桥梁出入口采用直线设计,无形中增加了桥台的负荷,而基础埋深不足,在松软土层条件下容易引发问题。预制板内部空腔较多,容易渗水并加速内部腐蚀。长期经受小型车辆振动,结构疲劳逐渐累积,进一步放大了安全隐患。有村民反映桥面偶尔出现晃动,但未引起正式上报。
初步判断,桥台所使用的浆砌片石强度应不低于30MPa,但实际砌筑分层不规范,导致整体稳定性不足。拱圈受力不均,坍塌的桥面整体性差。尽管周边地质稳定,未受地震影响,但雨季水分渗入接缝,持续腐蚀内部钢筋——尽管事发当日天气干燥。现有材料老化迹象明显,实际强度仅约为设计值的七成左右,难以支撑结构长期安全。
![]()
事件曝光后,媒体持续追踪报道,公众质疑声浪不断升高。类似事故并非首次发生,问题根源多指向建设环节。大桥坍塌导致周边村庄交通陷入混乱,村民日常出行需多绕行数公里,农产品运输也严重受阻。镇政府虽组织临时摆渡以缓解压力,但影响已难避免。环保部门介入检测后确认,河水中未发现有害物质泄漏。据初步评估,修复工程预计需要数月。
调查焦点迅速集中在钢筋缺失问题上:断裂面残留钢筋数量远低于规范要求,施工中可能存在切割浪费、实际用量不足的情况。加之桥体长期微振,进一步放大了结构隐患。票据核对显示,钢筋采购量与现场实际使用量存在明显出入。尽管气候因素并非主导,但水分渗透确实加剧了内部钢筋腐蚀。材料耐久性差、强度低,加速了结构损坏进程。桥体碎片单薄、钢筋间距过大、内部空缺明显,均指向施工中存在赶工省步骤、绑扎不到位等问题。
![]()
调查排除了大货车超载的可能,坍塌主要由内部结构崩解引发。在无外部重载的情况下,问题核心指向设计与施工执行的严重偏差。桥面层薄、配筋不足,构成高风险结构;模拟分析也证实,内部应力失衡是坍塌主因。与此同时,供应商提供的钢筋质量低劣,监管档案中也发现关键报告遗漏,整体成本控制存在严重失当。
后续责任认定中,施工质量缺陷被正式确认,建设公司承担主要责任,相关不合格产品供应商也被追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