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起初,户晨风被封在不少人眼中只是又一起"网红失德"事件,但当中央电视台亲自下场点评——而非自媒体或纸媒发声时,舆论开始察觉异常。
![]()
紧接着,杨笠清空抖音账号、微博删至仅剩两条的操作,更让网友惊呼"清朗行动力度空前"。然而,将这些现象简单归因为专项整治,或许低估了其背后的深层逻辑。
从户晨风事件登上央视这一"顶配待遇"来看,这更像是一个明确信号:国家在舆论治理上已理顺思路、统一意志,国家机器正迎来一次关键转向。
大船难掉头,但一旦转向便不会轻易停歇——未来这类舆论整治将不再是"运动式行动",而可能成为一种长期常态。要理解这一转变,需从国家对舆论管控的权衡与破局说起。
![]()
舆论管控的"两难困境":自由价值与治理成本的长期权衡
此前,网友常疑惑为何网上部分"逆天言论"和极端观点未被及时管控,实则国家始终面临着两难的平衡。
一方面,足够的言论自由是全民社会监督、改善国家治理的重要助力。诸多社会问题的推动解决都离不开舆论的"围观力量",这种监督价值让国家对言论自由保持着必要的包容。
另一方面,简单粗暴地封禁观点类内容存在着巨大风险。作为强调言论自由的国家,若仅因观点异见、未达违法程度就实施制裁,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今天能因"不良观点"封号,明天是否会连"不唱赞歌"都被限制?甚至演变为"唱赞歌不够极端"也受打压?
言论自由的本质就是要容纳不同声音,哪怕是刺耳的、极端的"魔怔言论",如何在消除垃圾言论与保障言论自由之间找到平衡点,始终是治理难题。
更现实的考量在于治理成本。网络的放大效应本就易让言论走向极端,而管控这类分散的、仅停留在"口嗨"层面的观点,需要投入大量资源。
且这些言论发布者多是"有组织无纲领无纪律"的群体,除了情绪宣泄并无实际破坏力,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扮演着"情绪垃圾桶"的角色。
因此,国家此前的策略更多是"露头就打"——如咪蒙、王慧玲等明显突破底线的案例才会被重点整治,对于一般性极端言论则保持克制。毕竟任何管理的核心目标都是"低成本高效能",若管控成本高于收益,治理便可能陷入"沉默状态"。
![]()
对立情绪失控:管理成本激增倒逼治理逻辑破局
这种长期平衡在今年被彻底打破,导火索正是一系列由极端对立情绪引发的事件:杨景媛事件、自行车男生事件、救人被投诉事件,以及重庆工商大学女生投诉女教授"媚男"事件。
表面看这些是性别对立问题,实则其最大恶果是直接导致国家管理成本,尤其是执法成本呈指数级上升,甚至逼近社会难以承受的边界。
![]()
这些事件中展现的"黑暗森林式猜疑链",正在摧毁民众私下解决冲突的传统模式——以往面对小摩擦,人们会倾向于协商妥协、息事宁人,毕竟为芝麻绿豆的小事报官打官司"成本太高",而公序良俗的存在也让这种民间调解成为可能。正因如此,我国在警力配置仅为万分之15的情况下,仍能维持世界一流的治安水平。
肖同学在图书馆被杨景媛对着裆部拍摄70分钟后,按以往经验选择让步道歉,却落得"物理意义上家破人亡"的结局——"你没有不雅行为为何道歉"的舆论审判,让"让步"变成了"罪证"。
![]()
这种案例一旦成为示范,民众的博弈逻辑便会彻底改变:既然妥协可能付出惨痛代价,不如选择"绝不退让、一切公对公"。
自行车男生事件中当事人拒绝沟通、直接交由警方处理;重庆工商大学教授若接受道歉可能被质疑"心虚",这些选择背后都是对"让步风险"的警惕。而这种转变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报警和诉讼量的海量增加,执法力量被迫陷入"敷衍拖延"的恶性循环。
更严峻的是,这种成本激增已蔓延到多个领域。教育领域中,老师不敢管学生的现象愈发明显——因师生矛盾的私下沟通缓冲带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量投诉与控告,老师不得不"只做本职工作、其他随缘"。
而精英家庭可通过私立学校规避风险,底层民众却只能被迫承担新增的教育成本。当性别对立引发的治理成本,叠加贫富对立、民族对立、地区对立等舆论带来的压力,管控极端舆论的成本已远低于放任其蔓延的损失——舆论生态的恶化,最终自己给出了国家下定决心转向的理由。
常态管控的核心:瞄准"对立煽动"的国家机器调整
理解了这一逻辑,再看近期的舆论事件便豁然开朗。户晨风作为"区区网红"却能让央视亲自下场,这一待遇远超当年的咪蒙、卢本伟、MC天佑(这些案例最多是人民日报点评),背后正是国家机器开动的标志。
此次转向的核心整治目标很明确——"对立",即刻意煽动极端情绪的行为。户晨风通过苹果与安卓阵营制造贫富对立,杨笠主打性别对立,这些刻意撕裂社会共识的操作,正是当前舆论治理的重点对象。
也正因如此,户晨风事件后,杨笠等博主迅速清空内容、删除旧帖。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些长期游走在舆论边缘的从业者,最先感知到国家治理方向的变化,选择通过"蛰伏切割"规避风险。
![]()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煽动对立的"意见领袖"往往并不信奉自己宣扬的理论:呼吁"千万不要嫁人"的王慧玲嫁给了英国人,主张极端性别观点的杨笠据传在弟弟结婚时也会做财产公证——他们的"蛰伏"更多是基于现实利益的选择,而非价值观的转变。
综上,以户晨风事件为起点的这轮整治,绝非临时的"清朗升级",而是国家舆论治理逻辑的根本性调整。当对立情绪推高的治理成本超过管控成本,国家机器的转向便成为必然。
未来,针对刻意煽动极端对立的管控将成为常态,其最终目标是缓和网上日益尖锐的情绪对立,重建一个更温和、理性的舆论环境。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场舆论治理的转向,既是国家治理能力的一次升级,更是维护社会共识与民生福祉的必然选择。
#上头条 聊热点##热点##社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