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中访网
责编|李晓燕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餐桌版图上,清远鸡以紧实的肉质、浓郁的脂香成为标志性美味。很少有人知道,这只承载着岭南饮食文化的名鸡,曾因种源退化濒临消失。如今,它不仅重焕生机,更孕育出一家即将登陆港交所的农业巨头——广东天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这一切的背后,是重庆女博士张正芬与丈夫肖文清,用20年光阴书写的农业产业化传奇。
1963年出生的张正芬,骨子里带着川渝人特有的坚韧与闯劲。作为中国农业大学的博士,她早年间在高校任教时便因对家禽养殖的深耕被同窗戏称为“养鸡西施”,后来又在国内农牧龙头温氏集团担任技术总监,积累了从育种到养殖的全链条经验。2003年,当看到素有“鸡中之王”美誉的清远鸡面临纯种濒危、产业散乱的困境时,张正芬与同为温氏骨干的丈夫肖文清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辞去高薪职位,扎根粤北山区,专注清远鸡的产业化拯救。
彼时的清远鸡,纯种鸡仅存数千只,种源退化严重,市场上充斥着杂交劣品,消费者很难再尝到正宗风味。张正芬夫妇从当地政府手中接过这“千只火种”,一头扎进了育种攻关。没有现成的技术标准,他们就带着团队在实验室与山林间反复试验,通过“提纯复壮”技术剥离杂交基因,逐步重建起从原种、曾祖代到商品代的完整良种繁育体系。为了还原清远鸡的本真风味,他们创新性地设计了生态养殖模式:让鸡群在山林间自然放养,以五谷杂粮为食,饮山间清泉,每日保证充足运动量,用120天以上的生长周期,守住“鸡有鸡味”的底线。
这份对品质的坚守,让天农集团的清远鸡迅速打响口碑。与生长周期短、价格亲民的白羽鸡不同,天农培育的清远鸡凭借独特的风味优势,市场均价稳定在每公斤17.6元至22.3元之间,远超普通肉鸡溢价。更难得的是,张正芬夫妇没有局限于单一养殖,而是构建了“公司+农户+合作社”的共赢体系,将4000多户农户纳入产业链,提供种苗、技术指导与保价回收,让传统农户分享产业升级的红利。截至2024年,天农集团清远鸡出栏量突破3200万只,以59.3%的市占率稳居行业第一,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清远鸡的绝对龙头。
在清远鸡产业稳步发展的同时,张正芬夫妇敏锐地察觉到单一品类的市场局限,果断开启“猪鸡并举”的战略布局。他们将在温氏积累的养殖经验复制到生猪业务,在四川、重庆、贵州等西南省份布局10家种猪场与42家育肥猪场,打造出另一核心增长极。2024年,天农集团营收达到48亿元,其中生猪业务收入32.03亿元,占比超六成,成为公司营收的压舱石。值得称道的是,天农集团的生猪养殖走出了差异化路线,2024年单头生猪毛利高达470元,平均售价2281.6元/头,不仅高于行业均价,更超过牧原股份等头部企业,以精细化管理实现了规模与效益的双重突破。
如今的天农集团,已构建起从育种、养殖到销售的全产业链闭环,产品涵盖清远鸡、生态生猪、生鲜制品等多个品类。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清远鸡市场规模已从2020年的13.63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7.88亿元,预计2029年将突破31亿元,而天农集团作为行业标杆,正持续享受品类增长的红利。与此同时,公司积极拓展产业链下游,生鲜产品营收占比已提升至13%,此次冲击港股IPO,更计划将募集资金用于加工肉制品生产与线下餐饮服务,打造“农文旅融合”的产业基地,让消费者体验从山林到餐桌的一站式服务。
20年风雨兼程,天农集团的成长轨迹,是中国特色农业产业化的生动缩影。张正芬夫妇不仅拯救了一个濒危的地方名品,更开创了“科技赋能+生态养殖+产业协同”的发展模式。在他们的带领下,公司核心管理团队凝聚了家族力量与专业人才:儿子Zhang Pengfei投身企业后快速成长为执行董事,侄子张大立担任副总裁,与张正芬有师生之谊的邓旭清出任副总裁,形成了兼具凝聚力与专业性的管理梯队。这种独特的管理生态,让企业在面对市场波动时始终保持着灵活高效的决策效率。
2024年,天农集团实现8.9亿元的净利润,用亮眼业绩证明了特色农业的商业价值。尽管农业行业不可避免地受到“猪周期”“鸡周期”的影响,公司业绩曾经历起伏,但凭借全产业链布局与差异化竞争优势,天农集团已具备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此次递交港交所招股书,既是企业发展的新起点,更是中国特色农业走向资本市场的重要探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