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一听到“胰腺癌”就恐惧,因为它很隐蔽,一发现往往就是晚期。如何做好胰腺癌的早期筛查,有哪些方法值得推荐?今天是“世界胰腺癌日”。“上海健康播报”第11期发布会主题是“守护胰腺健康,肿瘤科学早防”,聚焦广大市民关注的胰腺癌等肿瘤早期预防与规范治疗等话题。 为什么胰腺癌难以早发现,早期究竟有哪些症状?
为什么胰腺癌难以早发现,早期究竟有哪些症状?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虞先濬指出,
胰腺癌早期难以被发现,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胰腺生理结构特殊,在腹腔深部,位于胃、十二指肠、脾脏等器官后方,常规体检的超声检查容易漏诊;二是缺乏早期典型症状,很多患者早期无任何症状,即便有症状也常被误以为是胃肠或肝胆疾病所致,从而延误早诊时机。
![]()
从临床来看,胰腺癌早期并非完全无症状,只是症状相对隐蔽,容易被忽视或与其他常见病混淆。为此,总结四句话,帮助大家识别早期信号:
⏰一是中上腹饱胀不适,不一定是胃肠病。持续且无规律的上腹部不适、隐痛、钝痛和胀痛,尤其在夜间时加重,这些也都是胰腺癌常见的首发症状,很容易被误认为是饮食不当引发的胃肠不适。
⏰二是腰背部酸痛,不一定是骨科疾病。很多人会把腰背痛归咎于长期久坐、姿势不良或腰肌劳损,但胰腺癌引发的腰背部疼痛多为持续性隐痛、刺痛或放射痛,这种非典型疼痛容易被忽视。
⏰三是眼睛发黄,不一定是病毒性肝炎。如果肿瘤发生在胰头位置,在早期便可能出现皮肤、巩膜发黄,小便颜色加深呈深茶色,大便颜色变浅呈陶土样等黄疸表现,但由于肝炎、胆囊炎、胆石症等疾病也会出现类似表现,容易造成误诊。
⏰四是中年后血糖增高,不一定是糖尿病。当肿瘤破坏胰岛细胞时,同样会导致血糖异常增高。此外,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消瘦、乏力也是胰腺癌的典型早期表现。
如何做好胰腺癌的早期筛查,有哪些方法值得推荐?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常务理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主任医师吉顺荣:
一是及时识别预警信号。一旦出现上腹持续隐痛、腰背部不明原因酸痛、黄疸或血糖异常波动等可疑症状,先排除胰腺癌可能,再进行其他诊疗。二是普通人群做好基础筛查。对于普通人群,基础筛查首选肿瘤标志物CA199,加上腹部B超,每年定期体检一次,有助胰腺癌“早防早控”。
![]()
特别是高危人群增加精准筛查。由于胰腺位置较深,且微小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密度差异小,因此,普通腹部超声对微小病灶的检出率无法满足精准筛查需求。对于胰腺癌高危人群,如有肿瘤家族史、慢性糖尿病、胆胰系统慢性疾病的人群,上腹部薄层扫描的螺旋平扫、加上增强CT是早期发现胰腺癌的“关键筛查武器”。它能凭借更精细的扫描层面,搭配造影剂的辅助作用,清晰呈现胰腺的细微结构,大幅提升识别度,可精准检出1厘米乃至更小的早期胰腺癌,为患者早期发现、争取根治性手术赢得宝贵时间。
胰腺癌的发病与不良生活方式息息相关。通过倡导健康生活方式,能降低胰腺癌发病风险。虞先濬与大家分享三大核心健康提醒:
吸烟是目前公认的胰腺癌高危因素之一。戒烟不仅可显著降低胰腺癌发病风险,也能减少其他肿瘤的发生风险。另外,“吃荤过多”“高热高脂”的饮食习惯会增加胰腺癌患病风险,尤其在发达地区这种特征更明显。科学的饮食模式应遵循“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原则,保证蔬果、奶类、大豆的足量摄入,补充膳食纤维与营养素,避免过量摄入红肉和长期高热高脂的饮食。慢性胰腺炎、肝胆系统疾病、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病若控制不佳,会持续对胰腺造成损伤和刺激,成为癌变的“催化剂”。
是不是所有长在胰腺上的肿瘤都是胰腺癌?
胰腺癌都需要开腹手术吗?虞先濬透露,胰腺肿瘤的外科治疗已实现微创化。随着外科技术不断追求精益求精,以机器人、腔镜手术为代表的微创手术迅猛发展,在确保胰腺癌手术根治性、安全性的前提下,可以实现胰腺肿瘤手术的微创化。另外,胰腺癌个体化治疗进一步提升疗效。可通过常用血清肿瘤标志物CA199的筛选,在术前鉴定出胰腺癌亚群,对这些患者开展术前新辅助治疗研究,不仅提高疗效,还实现胰腺癌治疗的个体化。
随着新型靶点治疗药物的研发,为胰腺癌的精准治疗带来新希望。以往在胰腺癌领域并不流行的检测方法和精准治疗手段,如基因检测指导的靶向和免疫药物等,正逐步展现出临床获益的“曙光”。
是不是所有长在胰腺上的肿瘤都是胰腺癌?吉顺荣指出,并非所有长在胰腺上的肿瘤都是胰腺癌。从肿瘤性质来看,胰腺肿瘤分为良性、恶性及交界性等不同类型。我们通常所说的胰腺癌是指来源于胰腺导管上皮的恶性肿瘤,因其恶性程度高、进展快、预后相对较差,在临床中更为人熟知,才让很多人误以为“胰腺上长瘤就是癌”。
原发于胰腺的恶性肿瘤,还有一种重要类型——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也被称为“乔布斯癌”。它源于胰腺多能神经内分泌干细胞,和胰腺癌在生物学特性、发病机制、治疗方式等方面都存在本质区别。
此外,不少人认为胰腺癌就等于绝症,因此放弃治疗。其实随着医疗技术不断进步,我们可以早期发现胰腺疾病,胰腺癌的规范治疗也能显著改善预后。通过创新胰腺癌手术关键技术和干预策略,显著延长胰腺癌术后生存期,让胰腺癌不再是“不治之症”。
癌症正成为一种慢性病?
上海市抗癌协会癌症预防与筛查专委会委员、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防治所主任医师吴春晓:“癌症正成为一种慢性病”是近年来常听到的说法,尝试打破大家对于癌症来势汹汹、一发现就是晚期、晚期患者病死率高和生存期短的固有印象,因为目前癌症的早期发现、治愈和生存状况有了显著提升。上海最新的肿瘤登记数据显示,全市常见癌症诊断时早期比例已提升至42.8%,总体癌症五年生存率达到61.6%,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
癌症的“慢”主要体现在癌变发展的时间漫长,从正常细胞发展到癌细胞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复杂渐进的过程,通常需要几年到几十年的时间。在现实生活中,就体现为发病隐匿、长期没有显著症状和体征,在诊断可及性和及时性不足的情况下,患者往往在出现严重症状后才就诊,从而表现出一发现多数是晚期的情况。
所以在癌症被科学认知的伊始,就被归类为慢性病,只是前期癌病过程的“慢”通常是察觉不到的,而让人们切身体会到的是从诊断到死亡的“快”,令人产生普遍的恐惧心理。
如果说癌症发展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那么实现癌症早发现,需牢记“磨刀不误砍柴工”。市民实现癌症早期诊断的主要途径包括:无症状的高风险人群筛查,特定人群的周期性体检,出现相关症状后及时就诊。
吴春晓推荐,
适龄人群参加筛查项目,全市开展的大肠癌筛查和妇女“两癌”(乳腺癌、宫颈癌)筛查。需要强调的是,并非所有年龄段的人群、所有类型的癌症都适宜筛查,应当倡导个人预先开展癌症风险评估,识别发生风险,再对高风险人群进行规范的检查。市民可以搜索使用“上海疾控健康风险自测”或肿瘤医院“癌症风险评估”小程序,参考测评结果采取相应措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