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九曲蜿蜒,滋养着广袤大地,却也在滩区留下深重的水患记忆。滩区群众的生活,牵动着无数国人的心。
2017年,菏泽启动黄河滩区迁建工程,攻克道道难题,于2021年5月底前陆续完成全市28个村台社区工程建设。14.6万滩区群众圆了“安居梦”,历史性完成了滩区迁建这个最大规模的民生工程。
今年,是滩区群众搬上村台、搬进新居的第五年。11月13日,记者来到鄄城县旧城镇六合新村,听村民们讲述他们的变化。
郭志荣:全市第一个拿到新居钥匙的滩区人
晨光漫上村台,六合新村文化广场上,72岁的郭志荣双手把住转腰器手柄,边运动,边和邻里闲聊。
“这几年冬天咋都不冷了?”
“看来,这天就是变暖了!”
“啥变暖了,是咱这房子变好了!”郭志荣站定,摆手答道,“现在墙里都裹着保温层,风钻不进来,比搬迁前强多了!”
简单平静的生活,曾是代代滩区人的求而不得。郭志荣曾任王庄村党支部书记。搬迁前,王庄村600多口人生活在黄河滩区。为应对水患,各家都是每隔几年就拆房子,垫屋台,然后再盖房子。郭志荣家的屋台垫了5米多高,可每逢汛期,他仍提心吊胆。回忆往昔,郭志荣眼泛泪光。
2020年9月,郭志荣成为全市第一位拿到新居钥匙的滩区居民,全家搬进了一套144平方米的带院两层小楼,从此告别了“水窝子”。六合新村村台包含王庄村等6个自然村,共计2104户、6526人。
“我们滩区人祖祖辈辈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郭志荣指着眼前灰顶白墙的联排小楼说。那把钥匙,开启的不仅是新居,还是一代代滩区人日夜盼望的新生活。
杨训政:走出滩区又回到滩区
“80后”杨训政从小的梦想就是走出滩区,告别满是水患和泥泞的童年。为此,他拼命读书、奋斗,大学毕业后终于在青岛成家立业,家庭事业“双丰收”。
“小时候家里经常被淹,苦不堪言。每逢汛期,父母怕我有危险,就让我去姑姑家住。”在武西庄村人杨训政的童年记忆里,暑假大多是去投奔居住在滩区外的姑姑。
可命运兜转,滩区迁建让他重新审视了故乡。
日头升高了点,杨训政的鄄城县铝艺文创工坊里,几位女工正熟练地用铝丝编织着发财树。2019年,35岁的杨训政在反复思索后,决定回家。
“2018年,我得知家乡要规划搬迁,当时十分激动,就想着和家乡一起发展。”杨训政的村台新居一楼被改造成了工作室。在这里,他带领村民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结合,开发出一系列文创产品,不仅让老手艺焕发新生,也为搬迁后的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目前,杨训政的工作室已开发出40余款产品,畅销海内外。他常年开设免费培训课,让村民在家里就能工作。杨训政说:“我走出滩区是为了改变命运,如今回来,是想让更多人知道,这片土地也能长出希望。”
目前,六合新村“致富工坊”有地毯、电子、家纺、人发、手工艺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了300余名群众就近就业。
周燕春:走向祖辈未曾想象的明天
临近中午,65岁的陈百藏坐在院子里,一边晒着太阳,一边等待外孙女周燕春放学回家。
“我来啦,姥爷姥娘!”周燕春蹦跳着跑进院子。
陈百藏连忙起身把外孙女迎进屋里。厨房里,老伴立马把饭菜端上桌。
“刚才我在院里晒暖时,恍惚觉得这是一场梦。我依旧不敢相信能过上如今的日子。”陈百藏坐上餐桌,砸吧着嘴说。
“苦日子都过去了,姥爷。快吃饭,我可饿了。”周燕春一边夹菜一边笑着说。
目前,周燕春正在上小学六年级。她还记得,之前上学,母亲带着她要走很长一段土路。雨天一身泥,风天满嘴沙,教室冬天漏风,冻得小手通红。“现在我上学步行几分钟就到,教室冬暖夏凉,设施还齐全。”周燕春告诉记者。
“我的梦想是考上大学,当一名教师。”周燕春说。她或许不知道“迁建”这个词的含义,却知道再也不用因上学“受罪”,能在明亮的教室里安心读书,在文化广场上和同学跳绳。这个在村台上长大的孩子,正走向祖辈未曾想象的明天。
村台下,黄河依旧奔流,但已不再是悬在头顶的威胁,而是滩区世纪巨变的见证者。
菏泽报业全媒体记者 马源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