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好县域普通高中,是关乎万千学子尤其是农村孩子成长成才的大事。在河北,超过半数的普通高中学生在县中就学,县中振兴已成为河北省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一环。
为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县中的迫切需求,近年来,河北省锚定目标、聚合资源、夯实重点、同步发展,全力打好县中振兴立体攻坚战。截至目前,河北省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6.15%,高于国家“十四五”规划目标4.15个百分点。
![]()
日前,新乐市第四中学学生在美术教室学习绘画。 新乐市教育局供图
政策筑基
重塑县中教育新生态
县域普通高中,曾是不少地区教育发展的痛点。优质生源流失、骨干教师难留、办学条件滞后,部分学校甚至难以完成招生计划。
面对长期存在的难题,河北省坚持系统施策,为县中振兴搭建坚实的舞台。
近年来,河北省先后出台《河北省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文件,科学测算高中学龄人口学位需求,建立与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学位供给机制。鼓励有条件的高中挖潜扩容、稳步扩大招生规模。
“我们的目标不仅是补齐短板,更是要重塑县中教育生态,让学生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高中教育。”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石岩表示,按照规划,到2027年,全省所有县中办学条件将显著改善,校长与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加强,教育质量持续提升,县中生源流失现象得到根本扭转。
在强化教学常规管理方面,河北省明确严禁超课标教学、抢赶教学进度和提前结束课程,严禁违反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定的日期提前开学、延迟放假,严禁利用节假日、寒暑假组织学生集体补课。同时,指导县中规范学生每日作息时间,落实好早晨起床后和晚自习后自由活动时间均应不少于30分钟,每餐用餐时间应不少于30分钟,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8小时等要求。
“规范管理,目的就是为师生松绑减负,推动学校从时间战术转向效率革命,让师生拥有更多发展空间。”石岩表示。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今年秋季开学,来自东北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7名优秀毕业生入职威县第一中学。最近三年,该校招聘了包括公费师范生在内的30余名教师。
曾经,“本地生源留不住,优秀教师招不来”是不少县中的困扰。但随着教学设施的完备、教学环境的改善,选择回乡执教的青年教师越来越多。
河北省从补充、培养、管理、激励全链条发力,建设“引得来、留得住、教得好”的县中教师队伍。
为此,全省选优配强县中校长,提升校长办学治校能力,每年遴选50名县中校长开展为期6个月的培养培训;充分发挥名校长工作室作用,每个工作室每期至少培养1名中青年县中校长。此外,支持各地采取考核、考察等方式选聘高层次人才进入县中教师队伍,逐步扩大研究生学历教师占比;落实县中教师全员培训要求,重点围绕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等方面开展分类专项培训;严禁公办学校教师在民办学校任教,严禁发达地区、城区学校到薄弱地区、县中抢挖优秀校长和教师。
在多种政策的加持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县中教师队伍正在加速形成。
内涵发展
规范办学与特色育人并重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处于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一转变推动教育重心逐渐回归“育人”本质,呼唤学校在规范办学基础上,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课程建设是学校特色发展的核心支撑。近年来,易县第二中学在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的基础上,积极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开设美术、声乐、器乐、舞蹈等11个大类22个具体项目,形成“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特色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结构。
“特色课程分为普及与专业两个层面。普及课程面向全体学生,确保人人接受艺术熏陶,实现艺术教育的全员参与、全过程渗透、全方位浸润和全学科融合。”易县第二中学党总支书记宁树国介绍,目前学校已成立美术、音乐、舞蹈等52个艺术社团,常态化开展实践活动。
易县第二中学是河北省推动县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河北省鼓励县中根据生源特点大力培养体育类、艺术类特长学生,走差异化成才之路。鼓励县中学生积极报考空军、海军航空兵大学以及艰苦专业。加强县中特色课程建设,积极开展校园艺体、写作、演讲、科创等社团活动。加强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县中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更好地选择未来发展方向。鼓励有条件的县中与中职学校课程互选、资源互通,拓宽学生选择渠道。省级特色高中创建适当向县中倾斜,引导县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2024年易县第二中学等5所县中成为河北省首批特色高中。
课程与教学质量是县中发展的生命线。河北无极中学立足县域实际,创新构建“三型五共”课程体系:“三型”指基础型、综合型、拓展型;“五共”即共向、共健、共艺、共行、共和,让每一位学生在适合自身发展的跑道上成长。基础型课程以国家课程为核心,综合型课程着力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拓展型课程则聚焦学生个性化需求。
近年来,河北省持续深化县域高中课堂教学改革。省级教育部门通过开展办学质量监测,指导各校对照《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补短板、强弱项。通过遴选精品课程、推广优秀教学成果等方式,引导县中探索基于真实情境、以问题为导向的互动式教学。实施省级课程监测,推动县中用好教育部基础性作业资源,提升教师教学设计与作业设计能力。同时,指导学校优化选课走班机制,提升管理效能与资源利用率。
帮扶联动
借力登高共享资源
近日,河北师范大学顶岗支教指导中心于健老师走进石家庄市鹿泉区第一中学,与科学教师共同研讨STEM课程开发。
作为鹿泉一中聘任的科学副校长,于健和老师们共同设计了《水质检测与净化》《风力发电》《智慧桥梁》等跨学科学习项目,为校园注入新的教学活力。
“未来,这些项目将走出教室,在鹿泉一中校内河流两岸开展实景教学,打造一条集教学与体验于一体的科学教育景观带。”于健展望道。
河北师范大学持续深耕基础教育帮扶,累计派出1070人次博士教师担任驻县教师,近千人次专家教授参与巡回指导,探索出项目化帮扶新路径。
为加大对教育基础薄弱县中的支持力度,从2023年起,省教育厅统筹安排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经贸大学等28所高校,对口帮扶78所县域高中,精准对接实际需求,带动县中整体提升。
此外,清华大学等5所部属高校对口支援10所县中,全省153所省级示范性高中帮扶196所县中,形成覆盖广泛、资源贯通的帮扶体系。
在数字时代,技术成为推进教育均衡的有力杠杆。
在河北巨鹿中学,在线教研能让老师们跨时空交流经验,大数据可以帮助老师精准找出教学里的薄弱点、学生的知识漏洞,真正实现“精准教、精准学”,让学习效率更高。
“数字化的本质是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汇聚优质教育资源,赋能教育教学。通过开放共享,数字技术能够打破时空界限,让优质教育资源跨越区域、城乡鸿沟,实现更广泛的覆盖。”河北巨鹿中学党总支书记秦国卫表示。
这样的探索正在更多学校铺开。河北省将持续推动数字技术与校园建设深度融合,逐步扩大网络带宽,实现“千兆到校、百兆到班”。预计到2027年,全省县中将实现数字校园全覆盖。同时,“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将广泛应用,促进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向县中流动。通过将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融入日常教学,补齐县中在师资与课程资源方面的短板。
“未来,我省还将以提高数字化教学应用能力为抓手,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教学方法与典型案例,助推新型教与学方式变革,激发县中振兴创新活力。”石岩表示。(河北日报记者 陈 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