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最近广州楼市炸出个大新闻 —— 全市范围内收购存量商品房,还特意强调 90 平以下的优先收!这消息一出来,评论区直接吵翻了天,有人说 “楼市要救回来了”,有人骂 “又是给开发商解套”,还有很多刚需朋友看懵了:这到底是啥操作?跟咱们普通人有关系吗?今天咱不玩虚的,用大白话把这事扒透,从事实到原因,再到背后的影响,最后说说我最真实的看法,保证底层观众都能看明白!
先给大家把事儿说清楚,别被网上的小道消息带偏了。这次收购不是随便说说,是广州安居集团 —— 一个市属国企,注册资本 300 亿的 “大家伙”—— 正式发的通告。核心信息就 3 个:第一,收购范围是全广州,不管天河、白云还是增城、从化,只要是符合条件的存量商品房都收;第二,面积卡得很死,原则上 90 平方米以下,而且优先整栋或整单元的房子,方便后续管理;第三,不是收一次就完了,11 月 25 号前是集中报名,之后常年都能报,属于常态化收购。
可能有人问 “存量商品房” 是啥?说白了就是开发商已经建好但没卖出去的新房,或者虽然没竣工但主体已经封顶、剩下活儿不多的房子。而且不是啥房子都收,得满足权属清晰、没查封没纠纷,要是有抵押还得债权人同意才行。简单说,就是政府挑靠谱的、小户型的库存房,买回来当保障房用。
那为啥广州现在要干这事?绝对不是头脑一热,背后全是现实问题。首先最直接的,就是楼市库存压得慌!数据显示,截至去年 10 月底,广州全市商品房库存有 1329.7 万平方米,要卖完得 21.4 个月,差不多两年时间。其中 90 平以下的小户型库存就有 319.9 万平方米,占了四分之一,出清周期也得 20.4 个月。这意味着啥?开发商手里堆着大量卖不出去的刚需小房子,资金回笼不了,甚至有些项目面临 “保交楼” 压力。政府收购,相当于直接帮市场去库存,让开发商拿到现金,避免烂尾风险,这是最现实的诉求。
其次,广州的保障房缺口一直很大。去年广州建了 10.79 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今年还计划再建 10 万套。要是从零开始盖保障房,又费钱又费时间,最快也得两三年才能交房。现在直接收现成的存量房,既省了建设周期,又能快速补充保障房供应,一举两得。咱们普通人可能没感觉,但对那些排队等保障房、租房压力大的工薪族来说,这就是实实在在的供给增加。
还有个深层原因,就是广州楼市最近确实有点 “冷”。看 11 月的房价数据,二手房几乎全线下跌,白云区跌得最狠,每平降了 6.44%,就连越秀这种核心区也降了 0.85%。新房价格虽然没怎么跌,但成交量一直不温不火。政府这波操作,其实是在给市场 “稳预期”—— 不是要抬房价,而是要让楼市别再往下滑,避免出现系统性风险。毕竟楼市牵连太多行业,建材、装修、家电,要是一直低迷,影响的是整个产业链的就业和收入,最终还是会传导到咱们普通人身上。
再说说这事可能带来的影响,咱们不吹不黑,客观分析。对开发商来说,肯定是好事,尤其是手里囤了不少 90 平以下小户型的房企,终于有了 “接盘侠”,能赶紧回笼资金,缓解资金压力。但这也不是所有开发商都能受益,得是房子符合条件、没法律纠纷的,那些烂尾楼、手续不全的,政府可不收。
对咱们普通购房者和租房者来说,影响得分开看。租房的朋友可能会受益,因为保障房多了,租房市场的供给增加,尤其是刚需小户型的租金,可能会更平稳,甚至有些区域会小幅下降,不会再被房东随便涨租。而想买 90 平以下刚需房的朋友,可能会发现市面上的选择变少了 —— 一部分库存被政府收走了,开发商手里的小户型可能会更 “惜售”,短期内刚需房的供需关系会有点变化。但大家也别慌,政府收购的价格是市场化的,不会刻意抬高房价,而且收购的房子是用来做保障房的,不参与商品房市场流通,对整体房价的影响其实有限。
还有个潜在影响,就是广州的楼市可能会更 “分化”。90 平以下的刚需小户型因为有政府收购托底,库存压力会减轻,而大户型、改善型的房子,还是得靠市场自己消化。未来可能会出现 “小户型稳得住,大户型看行情” 的情况,这也符合现在 “保障刚需、支持改善” 的楼市导向。
最后说说我的观点,可能有点犀利,但绝对是真心话。首先,我不认为这是 “救市”,更像是 “稳市”+“补保障” 的双赢操作。很多人骂 “政府帮开发商解套”,但换个角度想,要是开发商都资金断裂、项目烂尾,最后受害的是谁?是已经买房的业主,是等着收房的家庭,还有整个产业链的打工人。政府收购不是让开发商躺着赚钱,而是用市场化的方式解决库存问题,同时补上保障房的短板,这比单纯救市要高明得多。
其次,这事最让我认可的一点,是它回归了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本质。政府收购的房子最终是要给住房困难的工薪族、刚需群体住的,不是用来囤积炒作的。这说明楼市的导向越来越清晰:保障刚需群体的住房需求,让普通人能住得起房、租得起房,而不是让房地产成为少数人赚钱的工具。咱们底层观众最关心的不就是这个吗?不用被高房价逼得喘不过气,不用为了一套房掏空几代人的积蓄。但我也有个担心,就是 “好经别被念歪了”。比如收购的房子能不能真正落到需要的人手里?会不会出现 “关系户” 抢占保障房名额的情况?还有收购价格的透明度,会不会有开发商和某些人勾结,把劣质房子高价卖给政府,最后买单的还是纳税人?这些问题才是咱们该关注的,也是政府后续需要监管到位的。
另外,我觉得这可能是未来楼市的一个大趋势:城市不再靠卖地、盖新房拉动楼市,而是转向 “盘活存量”+“完善保障”。广州作为一线城市,这次带了个好头 —— 用存量商品房补充保障房,既解决了库存问题,又完善了住房体系,比从零开始盖保障房更高效、更省钱。未来可能会有更多城市跟进这种模式,这对咱们普通人来说,其实是好事,意味着保障房会越来越多,租房和买房的选择都会更合理。最后我想说,楼市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没有绝对的 “好政策” 或 “坏政策”,关键看它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能不能让大多数普通人受益。广州这次的操作,至少让我看到了楼市回归理性、回归民生的希望。咱们普通人不用纠结于 “房价涨不涨”“该不该买房”,更该关注的是,自己的住房需求能不能被满足,租房能不能更稳定,买房能不能更从容。这事的后续发展值得咱们持续关注:政府最终会收购多少套房子?哪些区域的房子会被优先收购?保障房的分配机制会不会公开透明?我会一直盯着这些问题,有最新消息第一时间跟大家分享。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你觉得这事对咱们普通人是好事还是坏事?你最担心的是什么?咱们一起理性讨论,不抬杠、不跟风,看清楼市的真相!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