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甘皙 庞慧敏 本报通讯员 杜进才
锚定“十五五”规划建议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战略蓝图,从八桂大地的通江达海之路到长江之畔的跨江通途,一批重大交通和民生工程正以实干姿态铺就高质量发展新脉络,勾勒现代化基建新图景。
近日,记者深入平陆运河、张靖皋长江大桥、广州南沙坦尾村更新改造项目等建设一线探访,只见疏浚船舶轰鸣作业、塔吊铁臂凌空挥舞、钢塔节段精准吊装……建设者们昼夜攻坚、强化科技赋能,一个个承载着开放发展、区域协同、民生改善等重要使命的项目加速从图纸变为现实。
数字化赋能 贯穿运河全生命周期
“作为平陆战队的一员,我很自豪能参与这项‘世纪工程’的建设!”平陆运河马道枢纽项目部工人佟鑫说。11月中旬,在平陆运河马道枢纽施工现场,数百台机械设备昼夜不停运转,塔吊挥舞着巨臂,挖掘机、装载机穿梭往来,忙碌作业。
平陆运河始于广西南宁横州市西津库区平塘江口,经钦州市沿钦江进入北部湾,全长134.2公里,2022年8月开工建设。截至11月10日,项目累计完成投资约624亿元,占总投资的85.8%;其中,土石方开挖、船闸主体混凝土浇筑、航道工程分别完成总量的94.2%、97%、86.9%。
与传统交通运输工程有所不同的是,平陆运河是国内首条全生命周期数字孪生智慧运河,智慧运河基于数字孪生技术搭建水运工程智能管理平台,融合AI、大数据、“BIM+GIS”等前沿技术,实现了“工程建设一屏掌控、BIM模型一模贯通、质量安全一图统览、工地现场一网感知、应急指挥一键管控”的智能化运作模式。
在建成通航后,平陆运河将面临江河海复杂联合调度和高效安全运行的新挑战。对此,项目将AI技术应用到船舶智能调度、水资源调度、航道智能养护、工程安全态势智能感知等领域,提升运河通行效率和安全水平。运河基于全域智能感知和大模型算法等技术,打造江河海港闸多式联运自主决策调度、车船闸港货全链路智能化物流服务、船舶全域智能航行与安全管控的智慧水运应用新场景。
据了解,平陆运河通航后,将直接开辟广西及西南地区运距最短、最经济、最便捷的通往东盟地区的通道,带动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资源优势加速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我们将牢牢把握‘十五五’规划建议中关于交通强国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机遇,将平陆运河打造成为服务新发展格局、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标志性工程。”广西平陆运河建设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黎明镜说。
创新材料和流程 传统基建加速智能化升级
11月上旬,在广东广州南沙坦尾村更新改造项目现场,中铁城建集团自主研发的“空中造楼工厂”正高效运转,机械臂精准完成构件拼接,工人们通过智能终端实时监控施工数据。一栋栋现代化高楼,正加速从这个位于珠三角地理中心的城中村拔地而起。
“这套装备集成了液压动力、智能控制等七大系统,能覆盖5个楼层同步作业,相比传统高空散拼模式,人工节省30%、工期缩短20%,还能通过自动喷淋养护实现节水节材。”项目负责人方铭介绍,这正是中铁城建集团推动传统基建智能化升级的生动实践。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在传统产业迭代升级的同时,中铁城建正加速开拓新兴产业赛道。在湖南长沙湘农桥社区二区9栋旧改项目中,项目部创新采用“居民共治+交钥匙服务+多方联动”模式,从规划设计到智慧运维全程参与,打造出老旧社区改造的标准化范本。“我们通过智慧赋能、建立多方沟通机制,把服务延伸到改造后的长期管理,让居民真正满意。”项目负责人刘威说。
生态环保与新型建材领域同样成果显著。该集团研发的纤维增强蒸压加气混凝土板(FRAAC板),以工业固废为原料,成为湖南省首创的高性能绿色建材,相关技术已纳入省行业协会技术库;在河道治理、固废处理项目中,建立起“监测—治理—修复”全链条技术体系,多个项目获评区域性生态治理标杆。
同时,该集团探索建筑工业化新路径:向下游拓展建筑机器人应用场景,联合高校开发钢筋绑扎、外墙喷涂等专用机器人,替代传统“危繁脏重”作业,构建“智能装备+工业化施工”产业生态。湘江科学城项目采用的轻量化智能焊接机器人,可以进行多工位、多任务的焊接,并能在高温、有害气体、狭小空间等环境中进行作业,焊接产品合格率稳定在99.8%以上,助力建设者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我们将持续聚焦新型基础设施,联合科研院所攻关模块化建造技术;同时向下游拓展建筑机器人应用,成立‘建筑机器人应用研究中心’,推动混凝土类、测量类、地坪研磨类、地坪涂敷类、钢结构焊接类等多种机器人在项目推广。”中铁城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申景涛表示,下一步将全力构建“智能装备+工业化施工”产业生态,打造建筑工业化新路径,为巩固实体经济根基注入强劲动力。
技术领先 锻造“世界第一跨”
在长三角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中国桥梁工程界即将迎来一颗新的璀璨明珠——张靖皋长江大桥。作为目前在建的世界最大跨径的桥梁工程,张靖皋长江大桥使“中国桥”首次突破2000米跨径大关,建设过程中也将实现6项“世界首创”,刷新6项“世界之最”。
“目前南航道桥主塔塔柱施工已超过300米、北航道桥南北主塔塔柱施工已完成。”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江苏省交建局张靖皋长江大桥建设指挥部党支部书记、现场指挥长李洪涛如是说。
超级工程,自然有其“超级”之处。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副总经理、大桥总设计师王仁贵告诉记者,这项设计方案蕴含6项“世界之最”:最大跨度悬索桥、最高悬索桥索塔、最长高强度主缆、最大地连墙锚碇基础、最大连续长度钢箱梁、最大位移量伸缩装置。
“大胆创新,小心论证”。王仁贵带领设计团队提出了悬索桥主缆缆力自平衡结构体系、超高钢箱—钢管约束混凝土组合索塔、超大规模刚性接头地连墙锚碇基础、热轧L肋隔板连续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系统、具有智能感知功能的可更换主缆锚固体系和全桥一体化智能防腐体系等6个“世界首创”技术,确保张靖皋长江大桥在建设和运营期间安全耐久。
“世界首创”的技术效果如何?大桥设计负责人魏乐永举了一个例子:通过应用悬索桥主缆缆力自平衡体系这项技术,全桥节省混凝土15.7万立方米、钢筋12560吨。“仅此一项技术就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8万吨以上。”他说。
工程师们还研发了“数字大桥”的技术。“数字大桥是在实体桥梁的基础上,通过构筑全生命周期数字底座、生成数字孪生体,融合智能仿真算法,实现对物理桥梁性态的全面感知,进而支撑和推动桥梁的智慧运维。”中交公规院土木检测维护分公司部门经理李书韬表示,未来数字大桥将融合更多智能化检测设备和算法,让实体桥梁“会说话、能对话”,为桥梁的安全和耐久提供数字化支撑。
大桥跨越两岸,连接的却不仅仅是两岸。“张靖皋长江大桥建设是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国家战略的重大举措。”李洪涛表示,建设队伍将致力于把大桥打造为交通强国建设江苏样板标志性工程、中国桥梁科技创新引领代表性工程、世界特大跨悬索桥建设里程碑工程。
来源:工人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