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汉初年的对匈防御,到汉武帝时期的全面扩张,再到东汉绵延百年的羌乱与西域经营。
![]()
几乎每一场对外战争都被冠以“保家卫国”“开疆拓土”的美名。
但剥开这些华丽的外衣,我们也许会发现一个残酷的真相......
汉武帝登基后,文景之治积累的财富让他有了扩张的资本。
而国内土地兼并加剧、豪强势力膨胀、朝堂党争激烈的现状,让他急需通过对外战争转移矛盾、加强集权。
对匈奴的战争,便成为他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手段。
公元前133年,马邑之谋揭开了对匈战争的序幕,此后数十年间,汉朝发动十余次大规模战役,耗费的人力物力难以计数。
居延汉简中记载了一位名叫“李护”的士兵的家书,他在信中写道:
“远在边塞,寒苦交加,粮草不继,思念父母妻儿,不知能否生还。”
最终,这封信成为他的绝笔,家人再也没有收到他的消息。
《汉书·匈奴传》记载,漠北之战后,“海内虚耗,人口减半”,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甚至出现“人相食”的惨状。
汉武帝时期的其他对外战争,同样与百姓利益无关。
南征百越时,汉朝军队深入岭南密林,因气候湿热、疫病流行,士兵伤亡过半。
为了巩固对百越的统治,汉武帝强制迁徙数十万内地百姓前往岭南戍边。
而朝廷发动这场战争的真实目的,不过是为了掠夺岭南的象牙、珍珠、犀角等奢侈品。
在满足统治阶层的享乐需求,同时扩大疆域,彰显大汉天威,东讨朝鲜、西通西域的战争,亦是如此。
东汉建立后,对外战争的本质并未改变,依然是统治阶层利益的延伸。
东汉中期,羌乱成为困扰王朝的重大问题,这场持续百年的战争,被史书描述为“平定边患”,但背后却是复杂的利益纠葛。
《后汉书·西羌传》记载,羌乱期间,“民不堪命,多流亡”,流民数量一度达到数百万,占全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以上。
而朝廷用于羌乱的军费高达数百亿钱,相当于国家数年的财政收入,这些负担最终都转嫁到普通百姓身上。
反观统治阶层,将领们因军功加官进爵,边地豪强势力不断膨胀。
所谓“平定边患”,不过是统治阶层扩张势力的借口,百姓得到的只有战乱与贫困。
东汉经营西域的战争,同样是为了统治阶层的利益。
普通百姓不仅未能从丝绸之路的贸易中获得好处,反而要为这场“遥远的统治”付出沉重代价。
历史上,总有声音为两汉的对外战争辩护,认为这些战争“保卫了边境百姓的安宁”,“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力”。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战争的胜利,只会让统治阶层的利益更加巩固;战争的失败,只会让百姓的苦难更加深重。
真正符合百姓利益的,不是对外战争,而是和平与休养生息。
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吸取西汉灭亡的教训,推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避免大规模对外战争,开创了“光武中兴”的盛世。
这进一步印证了:百姓的幸福,从来与对外战争无关,而与统治者是否重视民生、是否推行仁政紧密相关。
对外战争或许能带来短暂的荣耀与疆域的扩张,但终究会让普通百姓付出沉重的代价。
那些被史书称颂的战争胜利,背后是无数普通家庭的破碎;那些被标榜的开疆拓土之功,背后是无数百姓的血泪。
古代统治者如果发动战争,从来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至于百姓的利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