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现代商业银行杂志)
![]()
四十年,沧海真能变成桑田吗?
四十年,浴火重生真能化鸟儿为凤凰吗?
大江东去,卷起了多少苏轼的“千堆雪”?
黄河西来,搅扰了多少李白的“静夜思”?
答案,都藏在春秋轮回的风雨之中。
长院,一首桃李芬芳的岁月长歌
我想用记忆的钥匙,轻启长院尘封的历史之门。关于“长院”的诞生,便有一段值得铭记的往事。
不是“长管院”顺理成章、理所当然地建在长春,过程很是坎坷波折。在中国工商银行筹划建立两所学院时,各省市分行竞争激烈。最终入围“决赛”的,有杭州、成都、北京和长春。为何花落春城?这要感谢时任工行吉林省分行行长的赵佩伟,赵行长果断地将省行印刷厂职工宿舍已征用的土地改做办学基地。当其他分行仍在酝酿请示时,吉林分行的征地手续已然办妥,占得先机。
这段往事,是后来担任长院党委书记、院长的赵佩伟同志在一次出差途中与我聊起的。记录于此,以志存念。
提及赵院长,还有一事不得不感念。就是长院“叠翠园”之来历。那是在长院已走向招生办班的正常化之后,校园占地面积很不规整,尤其是西南角仍是一块未被征用的农田。赵行长指示学院起草文件“请示”征用这块土地,其理由是“大专院校正规办学需要一个体育场”。记得是总行行长张肖在赵院长的陪同下来到学院,站在3号楼二楼西侧的房间里向外瞭望那块长满荒草的土地,讨论其征用的必要性。当时我以记录者的身份跟随,目睹了当时的具体场景……后来,这块地真的就划归进了长院的版图。
桃李芬芳花开季,莘莘学子凯旋归。长院有过不同的辉煌期,学历教育就曾有过高光时刻。长院曾经是国家教委备案的成人高等院校,是承担培养大专学历教育的基地。记得那个年代,从冰雪龙江到艳阳海南,从东海群岛到河西走廊,凡有工行挂牌的城市就有长院学成而归的精英。“在未有天才之前”,先培育适应人才成长的环境与空间,长院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了这一使命。
想当年,一份大专毕业证书,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幸运与荣誉。多少人为此迸发出“头悬梁、锥刺股”的顽强毅力,把求知的热望燃烧成追求理想的熊熊火炬。四十年,我们的思索也逐步走进了历史的深处去探寻一种哲理。学历教育开启了长院的高光时刻,改变了多少人的命运轨迹。无论是来自洞庭湖畔还是荆楚大地,也不管是来自齐鲁燕赵或许是贺兰山区。长院,成为了千里马快乐驰骋的疆域,将众多学员两年的人生求索,收藏在了永久存档的卷宗里。学业有成给了学员攀登的底气,多少人从基层岗位一路晋升到不同阶层的领导名列里。这一段抒情,绝对发自我的心底。因为,我即是那个年代文化饥渴群体中的一员。还有,我亲眼目睹了长院学历班仿佛就是一块磨刀石,多少学员体验了宝剑锋从磨砺出的古训。
四十年间,“中国工商银行长春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当完成了学历教育的使命之后,更名为“中国工商银行长春金融研修学院”,当新一轮内部体制改革来临之际,又改称为“中国工商银行长春金融研修院”。名虽更,魂未改。长院,紧紧跟随时代的节奏奋发前行!
长院,我心有千千结的长院
历史不能假设,人生没有彩排。长院四十年的故事,若稍加文学叙述,便是一部波澜壮阔的连续剧:有大气开篇,有情节反转,有改革浪潮,有华丽转型,更有面向未来的豪情。
我们这一代人,流逝的青春岁月常常出现在梦的影棚里,梦中爱恨情仇、奔波忙碌的故事常常在“知我者”的朋友圈里流传。所有的光阴故事,惟同频共振者方能息息相通。如同档案可以销毁,影像可以抹去,然而,刻骨铭心的记忆将与生命共存。很好!我可以在潦草的记忆稿纸之上“挑肥拣瘦”地耙疏故事的纹理,在肥沃的往事田野之上悄悄栽种几株思考的花草。
一代人老了。一回头,冰雪已消融,却常常思念红梅傲雪的日子。一转身,颗粒正归仓,却总是怀恋耕耘播种的季节。回忆,或许是焦虑的解药,能在岁月的皱纹里重返年轻时眷恋的时光,哪怕是想想在长院上班时的破旧自行车或上下班的班车上的欢声笑语,也情动江河。
我知道,生命即赶路之旅。茫茫人海都在赶路。不赶路,生命即将静止。快递小哥穿梭于车水马龙之间在赶路;旅游的人于云海之上、山水途中、风景区内在赶路;莘莘学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在赶路;一些老年人在短视频中感伤着桑田如何变成沧海,也是在暮色苍茫中赶路……
长院也一直在赶路。深一脚、浅一脚的跋涉,晴一阵、雨一阵的发展历程,留下了创建、成长、发展路上的姿态与历史风貌,留下了一路追求探索时的业绩与魅力。我可爱的长院。在你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禀赋里,在你命运的起承转合中,有太多无法用文字触摸的玄妙之经纬,令我的文字无能为力抵达你的丰富与高度。你的每一段历程都如同带密码的命题,需要哲思的钥匙破解其浩瀚的源头。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老眼凝眸,只能再望昆仑几抹余晖!我知道,我的眸子已闪不出青春的光亮,但长院能,长院之光正在闪烁,这是我的亲身体验。
长院,我心目中一个“若有光”的长院
如果说,彼时吾辈的往事能令人在回忆中沉醉,那么,此时再踏进长院徜徉在充满浓浓人文气息的校园,莫不令人欢欣鼓舞之至。
在长院诞生四十周年的前夕,我迈着沉甸甸的历史脚步,怀揣流年的时钟,重返熟悉又略显陌生的长院校园。如同一位时光老人带着筚路蓝缕的尘埃,穿越进盛世繁华的一座秀美的校园。目之所及,皆为时代新潮;心之所感,皆是岁月芳华!我的感受在我的心里,有千言,有万语,那就让我表述其中的千万分之一吧:
长院,真是一个有性格魅力、有精神品位、阳光向上的校园!在学院阳光餐厅的外墙上,赫然醒目地写着“遇见光、追逐光、成为光、散发光”十二个大字。这不是标语口号,这似乎是对长院人的经典素描,抑或是一群人的内心独白,无论怎样理解,都令人有心胸开阔之感。
走进阳光餐厅,首先与迎宾的精致吧台相遇,一个写着“长院文创纯手工雪糕”的牌子,从烈日烘烤下走进来,看见雪糕二字,直觉得一阵“大旱逢甘霖”的清爽。拿起一支雪糕去掉包装纸,横卧在雪糕手柄上的长方形雪糕雕刻着大大方方的“长院”两个字。雪糕吃后还可以欣赏雪糕手柄上的东北俏皮话,我突然有一种幽默、暖心、清爽加“诗意栖居”的喜悦之感。
一个悠然转身,便见与精美迎宾吧台咫尺相隔的“長樂未央”的演奏舞台,架子鼓、钢琴、贝斯、吉他、乐队键盘等等一应俱全。看着看着,似乎乐队已经各就各位,高亢的、低徊的、悠远的、欢快的一首首乐曲响彻阳光餐厅的巨大空间,学员们在歌声中响起共情的掌声……餐厅还配有烧烤夜宵,学员们戏谑道:音乐配烧烤,学习效果好!
曾经环绕学院四周的荒僻角落,如今建成了1300米的长征步道,矗立着12个以长征事件为主题的地标性雕塑造型。当年学院大礼堂,如今已经成为“红色金融史馆”、廉洁文化长廊。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史为鉴可知兴衰。我深深感到,长院在培训的路上正在走向历史的深处和时代的前沿。
走出大礼堂,来到“叠翠园”,这就是老院长努力争取下来的一处“桃花源”。一口喷涌的水井让我想起了道德经里的“上善若水”;满园的花果飘香让我想起了诗经里的“桃之夭夭”;园中亭阁歇凉,让我想起了苏州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那是源自苏轼的“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的经典词句。桃红柳绿、五彩斑斓的叠翠园,藏着多少诗情画意啊!
出“叠翠园”入“莘学林”又是一番文化意象,有文雅的观赏性花卉,也有白山黑水间的东北土特产,还有一只被称为“院宠”的猫咪,确有几分招人喜爱的天资禀赋。猫能幸运至此,全仰仗人之善良。我想。
最引人入胜之处当属“若有光”书屋。仅凭这书屋的名字,就象征着通往理想世界的入口。陶渊明就是在“仿佛若有光”的入口处进入桃花源的。陶潜入得,吾辈岂入不得?还有,这书屋的前世今生也耐人寻味,很早以前这书屋是学院电工室。电工室就是负责全院照明的,就是“若有光”的所在。这不是简单的巧合,而是“若有光”书屋冥冥中的历史渊源。
与“若有光”书屋毗邻,其光彩毫不逊色的是“这有材”造物空间。这个空间本身就具有新颖的创意,书法、绘画、棋艺、手工剪纸和腊梅制作等等,犹如一个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大舞台。昭示:怀才必遇,有材就来!
回到学院综合楼,首先迎面清晰可见的是《现代商业银行》主题展示区。一部杂志风风雨雨的历史,一个特殊团队前赴后继的业绩荣誉,令我思绪起伏。《现代商业银行》脱胎于《金融学刊》,而我恰恰是以《金融学刊》编辑的名义调任学院的。与这份刊物的情感纠缠至今,其中滋味,唯有心知。
再回首,长院106亩的土地若铺展开来,便是一幅画卷。四十年,在长院这片土地上,多少人一棒接一棒地努力向前,以汗水为墨,辛勤描绘了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我们有理由为此而骄傲,更因亲历其中而自豪。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祝我心有千千结的长院,再创一个崭新的历史新局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