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本期专家:上海市食品安全研究会专家组成员刘少伟教授
俗话说“一天不吃青,两眼冒金星”。初冬时分,新鲜的绿色蔬菜更受欢迎,然而网络上经常有“反季节蔬菜不好吃没营养还不安全”的传闻。那么,突破“不时,不食”传统饮食习惯的反季蔬菜真的不能吃吗?
解读一:反季蔬菜不都是“反季节”
一般来说,反季蔬菜可分为外地种植、应急储备、反季栽培三大类。所谓外地种植,是基于地理概念的“反季节”蔬菜,某种蔬菜在某地反季节,在另一地却可能正当时。例如,冬季的南菜北运,主要得益于交通便利与物流发达。所谓应急储备,主要基于保鲜技术。夏天应季蔬菜通过保鲜技术保存,到冬天再投放市场,从而保证常年供应。所谓反季栽培,即大棚种植的反季蔬菜。
解读二:“大棚蔬菜不安全”是偏见
一般来说,人们普遍不太放心的是大棚种植的反季蔬菜,诸如“反季蔬菜是农药激素催熟的不能吃”之类的说法,也都集中在这类蔬菜上。然而,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客观。
蔬菜生长过程中,无论应季还是反季,都需要农药帮助去除病菌和虫害。目前,我国允许在果蔬上使用的农药都经过了安全评估,规范、合理地使用农药并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一种蔬菜是否存在农药残留,用量及降解时间长短(指末次施药到上市售卖的时间)才是决定因素,与是否反季无关。至于“激素有害人体”的传言也早被科学证伪。植物激素(植物生长调节剂)只对植物有作用,对人体则无影响。目前,我国被允许使用的植物激素都是无毒或低毒的,且低量使用就有效,用后能自动降解。同时,植物生长激素也不是反季蔬菜的专属。
解读三:反季蔬菜营养并不差
从消费者反馈来看,应季蔬菜口感似乎更好,这主要是因为它们有相对更优越的光照和热量环境。从试验研究来看,决定蔬菜口感的主要是蔬菜中的糖类(葡萄糖、果糖、蔗糖等)和风味成分,而这些成分的形成,除了和品种有关外,还与光照和温度密切相关。露天栽培的应季蔬菜,环境气温高、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更有利于糖类和风味成分的积累。而这确实是部分大棚反季蔬菜的短板。
不过,反季蔬菜的营养价值并没有因生长方式而打折扣,部分营养成分甚至可能优于应季蔬菜。这主要是因为反季栽培的大棚蔬菜,环境温度普遍相对较低,低温迫使其自身保护机制生成更多维生素C和酚类物质。因此,和应季露地种植蔬菜相比,大棚蔬菜中维生素C和酚类物质的含量可能更高。
(本报记者李建整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