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运会开幕式结束当晚,五万多名观众背着同款书包像潮水般涌出现场,这一画面迅速占领社交媒体。
这款被称作“显眼包”的广州“喜乐包”,它的主设计师曾振伟仅用4个多小时就完成了它的初稿。因广受网友喜爱,原本只属于开幕式的纪念品,很快在大家的呼吁中变成可公开销售的全运会周边商品。
你一定很好奇,如今这款人人都想拥有的时尚单品,到底是如何被打造出来的?
![]()
“显眼包”大型放学现场
3小时完成构思与“海上精灵”共舞对话
全运会“喜乐包”的创作过程,比想象中更紧张也更直接。曾振伟收到邀约后几乎没停顿,立刻进入状态。
3个多小时里,他把中华白海豚的神态、海洋的律动与大湾区开放、向海的城市气质串成完整构想;再用40多分钟迅速落图,前后4个多小时完成第一版视觉稿。紧接着,当晚连夜打样,确认投入生产——这样的推进速度,也与它后来迅速走红“2秒卖出一个”的节奏如出一辙。
![]()
曾振伟展示创作手稿
作为吉祥物原型的中华白海豚,是粤港澳三地共同守护的“海上精灵”,象征团结、互助与不断向前的力量。曾振伟借助白海豚的形象,试图把区域海洋文化化作可触摸的日常符号,让情感不只停留在大型赛事现场,而能跟着使用者走进生活。
![]()
公开售卖的三款全运会“喜乐包”
在他看来,“喜乐包”并不是单纯的纪念品,也不是普通的书包。它兼具文化价值与实用性:既能背、能用,又能承载城市记忆。中华白海豚的灵动、海洋的气息与大湾区向海而生的姿态,都被收进这个小小的书包里,让城市的性格与特征,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每一天。
巧妙的“对视”:让身后的人看见它
虽然“喜乐包”以极快速度完成,但设计师的思考并未被压缩,作品背后依然保持着完整的设计逻辑与审美推敲,让“喜乐包”的问世不仅“做得快”,也“想得深”。
之所以推出四款“喜乐包”,是因为受众跨越年龄、性别、职业与消费层级,要用单一形式打动所有人并不现实。因此,他选择从“多样性”入手,让不同气质、不同生活方式的人,都能在某一款中找到共鸣。
在视觉上,他决定将中华白海豚的脸部放大。“背包是背在身后的,真正看到它的是身后的人。”曾振伟抓住了这一点,把白海豚的两只眼睛做成视觉焦点,让人与图案之间产生即时的对视与情感共鸣:被看见、被回应,进而萌生“想拥有它”的冲动。
![]()
全运会“喜乐包”
色彩处理是其专业性的另一面。作为色彩学领域的资深专家,他用符号化的方法定义色彩,不止于“粉”“白”“蓝”的直接命名,而是从知觉与调和出发制定配色规则。
他介绍,有一款“喜乐包”大面积运用了银色,这不仅在视觉上和白色协调搭配,达到轻盈、干净的效果,也提升了背包的质感和时尚感。
在他看来,“喜乐包”的完整呈现,正是“设计逻辑”将情绪、色彩、使用价值和象征意义层层推进后的结果。
从番禺起笔向世界挥洒岭南艺术
曾振伟的大部分代表作,都在他位于广州番禺岭南印象园的工作室里孕育而生。他的代表作品《未来之门》(广州国际金融中心)、《拥抱世界》《出水芙蓉》(广州环贸中心)等,已成为广州的特色文化坐标,彰显了他在公共艺术中兼具深厚设计功底与现代美学表达的独特能力。同时,他也是番禺的宝藏艺术家,是难得学术型与艺术性兼具的全能设计师。正因长期扎根番禺,他对岭南这片土地的文化与艺术有着直接而深切的体会。
他对“喜乐包”能如此迅速走红感到欣喜,也为能作为主设计师参与这一全国性赛事的一部分设计而深感荣幸。他表示,一件艺术作品的生命力,不仅源自创作本身的品质,更需要舞台的呈现与大众的共鸣。广州孕育了“喜乐包”,而它通过全运会的舞台走向全国,甚至延伸国际,是体育、文化与艺术高度融合的典型示范。
他希望艺术家们,尤其鼓励年轻设计师在创作中善于从传统文化深处汲取力量,同时用创新的现代化语言演绎艺术作品。
他相信,大胆实践、面向世界表达,岭南文化定能焕发更持久的生命力,大湾区风采也会在世界舞台上绽放独特光芒。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肖桂来通讯员:何佳静陈国添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肖桂来通讯员:何佳静陈国添广州日报新花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