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在东京引起轰动。高市早苗之后又加上了“提到假设情况的时候要更加小心”的自我检讨。防卫省害怕过早表态,所以焦点不在立场而在节奏上。战略上的模糊靠的是不把话说满、不把招数摆出来,让对手摸不着头脑。日本首相亲自出面宣告,等于提前揭牌,给对手一个充分的警戒。被定义为“失言”,不是内容有错,而是把最重要的机密提前泄露出去。日本的传统政治是“含而不露”,可以有谋划,但话不要讲穿。
“有事”在日语中属于战时级别,即日本受到或者有可能受到武力攻击时,首相命令自卫队出动,这就叫“有事”,意味着战争的准备甚至战争本身。安倍晋三以前也说过类似的话,还加了“日美同盟有事”二字,分量更重。高市早苗这次没有把那四个字写在后面,但是大家都明白。美日为同盟关系,但常常由美国主导,盟友跟随。
![]()
外界传言高市访日期间,希望将台湾问题带入讨论,寻求更加明确的支持。但他心里清楚,中美日美轻重有序,G2不是开玩笑的,其他的伙伴大多是执行层。把“台湾有事、日本有事”外延为“日美同盟有事”,就是把美国往前推了,老练的美国政客一听就觉得很像“尾巴摇狗”。他认为日本没有和中国硬拼的实力,也不愿意被人带节奏。同盟并不等同于托底保险,强行把美国拖入没有胜算的泥潭,政治前途并不完全取决于本国舆论。
日本的“模糊”不是软弱,而是拖延、迷惑、试探,背后是长期的积累和暗中的布局。有意识地不说破,是为了不让别人抓住把柄,留出操作的空间。态度定死,反而使自己进退两难。今天把事情说破了,给对手一个充分的心理准备时间。具体路径也要看清楚:“有事”可能就是大陆对台动武、台向美国求援、美国再请日本用集体自卫权介入;还可能是台直接向日本求援,希望日本用集体自卫权出手。叫做自卫,但是行动却可能是集体攻击,甚至先发制人。
![]()
从中国的角度来说,这些不应该被看作是喊话,而应该被看作是真实的演习和训练题目。把命运寄托在对手的自我约束上是不现实的。舆论分为两个层面:一部分人关注的是“话说过头”,认为应该管住自己的嘴;另一部分人则关注的是“提前亮牌”,认为最大的错误就是打乱了节奏;也有不少人把这件事看作是试探,去探测社会的承受能力、盟友的态度以及对手的警觉性,但是台海处在火药桶的边缘,而分寸就是导火索的长短。
保守派重申“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意在团结内部、压缩中间地带、推动安全政策右转。但是国内的安全政策对内也对外,日本社会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经济、民生、外交、产业链都和台海局势息息相关。风波之后她提出“反省”,表示对于假设的情况要慎重,目的是为了拉回“战略模糊”,降低舆论热度,理想的状态是在模糊中做清晰的事情,避免被抓住把柄。
![]()
政治不是辩论,落脚点在现实。台海博弈的因素很多,大陆的态度很坚定,这件事没有退路。越复杂越要讲清红线、降低误判,外部有人试探、内部有人喊话,核心是防止被卷入不对称对撞,该硬的硬、该稳的稳。日本国内的叙事有从“自卫”到“集体自卫”的滑动,词变了,效果就变了,最后是伤亡、封港、断供、航道受阻、选票买单的冷现实。
在媒体生态里,一句话能够博取流量,但是也会加速不可见的变化:对手的军事节奏变慢了,同盟间信息传递更加紧密,资本也开始避险,经济行为正在发生变化。中方不能被一句话带节奏,也不能装聋作哑:预案上了台,技术层面能做的就做,政治层面该说的就说,静待战争的到来,这是对“有事”的最好回应。把对方“清晰”当作透气口,研究路径、摸红线,就是机会。
![]()
日本系统有“先藏后动”的传统,今天是“话先走两步”,并不是要刹车,而是心理建设的一种表现。权力的运转不是靠一次口误就能决定的,她已经为自己准备好了退路,能不能止血要看舆论,也要看盟友。与其指望她倒台,不如把主要精力用在更可靠的事情上。把“有事”当作口号容易让人上头,而把“有事”当成最坏的打算,才有可能使它一直停留在纸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