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皮二黄穿淮水,笙箫板胡润阜阳!”11 月 17 日傍晚,安徽阜阳大剧院华灯璀璨,随着一曲融合淮河流域五省戏曲元素的器乐联奏《淮河情》奏响,“淮乡戏韵・首届淮河流域戏剧展演周” 正式启幕。这场为期 5 天的文化盛宴,以 160 余个戏曲精品节目为桥,串联起安徽、河南、湖北、江苏、山东五省的梨园风采,更汇聚了北京、上海、内蒙古、新疆、香港等地千余名演员的艺术热忱,让流淌千年的淮河文化在皖北腹地焕发新生,为 “暖城阜阳” 注入了浓得化不开的艺术温度。
![]()
作为由安徽省文联指导,阜阳市委宣传部联合五省戏剧家协会共同主办的文化盛事,此次展演周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更是以戏曲为纽带深化区域文化协作的突破性举措,在这个初冬时节,为全国观众奉上了一场全天候免费的 “戏曲大餐”。
![]()
淮河,作为我国七大江河之一,不仅是滋养两岸的 “母亲河”,更是孕育多元文化的 “艺术摇篮”。从安徽的黄梅戏、豫剧到河南的越调、曲剧,从湖北的楚剧、汉剧到江苏的锡剧、扬剧,再到山东的吕剧、柳子戏,沿线五省的地方剧种如同璀璨星辰,共同构成了淮河文化的精神图谱。
![]()
千百年来,这些戏曲艺术扎根民间,承载着两岸百姓的喜怒哀乐,成为地域文化最鲜活的载体。然而,随着时代变迁,部分传统剧种面临传承乏力、受众萎缩的困境,如何让古老戏曲在当代焕发生机,成为摆在文化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此次首届淮河流域戏剧展演周的举办,正是对这一时代命题的有力回应 —— 它打破了地域壁垒,将五省戏曲资源整合联动,通过集中展演、交流互鉴、全民共享的方式,让千年戏韵在新时代找到新的表达。
![]()
活动启幕当天,阜阳大剧院内座无虚席,既有白发苍苍的戏迷老者,也有朝气蓬勃的年轻观众,还有带着孩子感受传统文化的家庭组团而来。“早就听说有五省的名家登台,特意从亳州赶过来,就是想一次性过足戏瘾!” 今年 68 岁的戏迷张大爷拿着提前打印的节目单,兴奋地向记者展示,“你看,有黄梅戏《天仙配》选段,还有豫剧《穆桂英挂帅》,都是我最爱听的经典!” 与张大爷一样,许多观众专程从周边城市赶来,更有不少外地戏迷通过线上直播同步观看,开播仅 1 小时,线上观看人次就突破百万。
![]()
作为此次展演周的核心亮点,参演节目涵盖了京剧、楚剧、黄梅戏、豫剧、越调、锡剧、吕剧等 11 个地方剧种,连同京胡、板胡、笙、唢呐、古筝等 18 种传统乐器表演,形成了 “演唱 + 器乐 + 小戏(折子戏)” 的多元呈现格局。17 日晚的器乐专场率先惊艳亮相,安徽乐团笙演奏者隋康带来的《欢乐的泼水节》,以灵动多变的演奏技巧,将笙的音色魅力发挥到极致,时而如清泉流淌,时而如欢歌笑语,赢得全场阵阵掌声。
![]()
湖北黄梅戏艺术剧院唢呐演员谭金龙演绎的经典曲目《百鸟朝凤》更是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高亢嘹亮的唢呐声中,百鸟齐鸣的意境栩栩如生,仿佛让人置身于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不少观众忍不住跟着节奏轻轻哼唱。来自河南漯河豫剧艺术中心的 00 后演员武昊扬带来的板胡表演《曲牌联奏》,则展现了年轻一代戏曲传承者的实力,流畅的旋律、娴熟的技巧,让在场专家评委纷纷点头称赞,“这孩子的演奏既有传统韵味,又有青春活力,是戏曲传承的好苗子!”
![]()
除了精彩的舞台表演,此次展演周的评委阵容同样星光熠熠,成为保障活动专业性的重要支撑。主办方邀请了 15 位来自淮河流域五省的权威评审专家,其中包括 7 位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以及多位一级指挥、作曲、演奏家,组成了兼具专业性与权威性的评审团。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黄新德,作为梅花奖、文华奖、白玉兰奖三料得主,此次专程赶来担任评委,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淮河流域的戏曲艺术源远流长、各具特色,这次展演周为五省戏曲工作者搭建了一个难得的交流平台,既能让观众欣赏到高水平的演出,也能促进剧种之间的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在 11 月 21 日晚的汇报演出中,徐秀芳、吕凤琴等 5 位梅花奖获得者还将与参演选手同台献艺,实现 “名家新秀齐登台,经典新编共绽放” 的艺术盛景。
![]()
为了让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此次展演周在活动安排上可谓匠心独运。主办方不仅将演出场地设在阜阳大剧院这一专业场馆,还组织戏剧专家和参演选手走进阜阳的特色街区、文化场馆和城市公园,开展沉浸式文化交流活动。在阜阳双清湾公园的夜景舞台上,演员们身着戏服即兴表演,与市民近距离互动。
![]()
在颍州古城的青砖黛瓦间,黄梅戏的婉转唱腔与古城的历史韵味相得益彰;在当地的特色美食街区,参演者们一边品尝格拉条、枕头馍等阜阳特色小吃,一边与市民交流戏曲文化,让传统文化在烟火气中焕发新生。“没想到能在逛街的时候听到这么正宗的豫剧,还能和演员们聊戏,这种感觉太亲切了!” 市民李女士带着孩子参与了街区互动活动,她表示,这样的安排让原本觉得 “高冷” 的传统戏曲变得触手可及,也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
此次展演周的参与范围之广、覆盖人群之多,在淮河流域戏曲史上尚属首次。活动自筹备之初就启动了线上海选与复评环节,不仅吸引了五省的梨园名家、专业院团积极参与,更点燃了全国各地戏曲爱好者的热情。来自内蒙古的蒙古族演员娜仁花,带着一首融合草原风情与京剧元素的《草原新韵》参与了线上选拔,虽然未能亲临现场,但她通过视频连线表达了对活动的祝福:“淮河文化和草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不同地域的文化能够相互交流、彼此成就。”
![]()
新疆演员阿不力克木则用维吾尔族乐器弹布尔演绎了传统戏曲选段,独特的艺术表达让评委眼前一亮,最终成功入选展演名单。据统计,此次线上海选共收到参赛作品 2300 余件,经过多轮评审,最终精选出 160 余个精品节目入围现场展演,涵盖了不同年龄段、不同艺术流派的表演者,真正实现了 “全民参与、全民共享”。
![]()
在展演内容的编排上,主办方既注重传承经典,也鼓励创新表达。传统剧目方面,黄梅戏《天仙配》《女驸马》、豫剧《花木兰》《朝阳沟》、楚剧《葛麻》、吕剧《李二嫂改嫁》等经典选段轮番上演,熟悉的旋律让老戏迷们重温情怀;创新作品方面,不少演员带来了融入现代元素的改编剧目和原创作品,如反映乡村振兴的豫剧小戏《绿水青山》、展现青年奋斗故事的黄梅戏《青春赛道》、融合流行音乐元素的器乐演奏《戏韵新声》等,让年轻观众感受到传统戏曲的时代活力。
![]()
“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不断融入时代元素,才能让戏曲艺术永葆生命力。” 参演原创小戏《淮河人家》的安徽演员王娟表示,她的作品以淮河两岸的生态保护为主题,通过戏曲的形式讲述新时代的淮河故事,希望能让更多人关注淮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为了激励戏曲从业者的创作与表演热情,此次展演周设置了丰富的荣誉奖项,采用 “专家评审 + 线上成绩” 的综合评选方式,确保评选结果的公平公正。其中,演唱组设立最佳演员、优秀演员奖项;小戏(折子戏)组设立最佳剧目、优秀剧目奖项;器乐组设立最佳乐手、优秀乐手奖项,所有获奖的优秀节目将由主办方颁发荣誉证书。“这些奖项不仅是对我们表演水平的肯定,更是对我们传承戏曲文化的鼓励。” 来自江苏的锡剧演员周洁在演唱完《双推磨》选段后激动地说,能够与五省的同行同台竞技、交流学习,本身就是一次宝贵的经历,而奖项的设置则让这份经历更具意义。
![]()
此次展演周的成功举办,离不开主办方的精心筹备与各方的大力支持。阜阳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 “暖城阜阳” 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活动旨在以戏曲为媒,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区域文化协作,同时向外界展示阜阳的城市魅力与文化底蕴。为了让更多市民和游客能够参与其中,所有演出均实行免费不免票政策,市民可通过线上预约、现场领票等方式获取入场券,真正做到了 “文化惠民、艺术共享”。此外,主办方还在剧院周边设置了戏曲文化展示区,通过图文、实物等形式,介绍淮河流域各剧种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让观众在欣赏演出的同时,深入了解戏曲文化知识。
![]()
在区域文化协作层面,此次五省联办的模式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淮河流域五省地缘相近、文脉相通,戏曲艺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但长期以来,各省份的戏曲发展相对独立,缺乏常态化的交流平台。此次展演周的举办,打破了地域界限,促进了五省戏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为戏曲工作者提供了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机会。“通过与河南、湖北等省同行的交流,我们发现了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也学到了很多先进的创作和表演理念。” 安徽省戏剧家协会主席王长安表示,未来将以此次展演周为契机,建立淮河流域戏曲文化交流的长效机制,推动五省戏曲艺术共同发展。
![]()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此次展演周为传统戏曲的保护与传承注入了新的动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新媒体的普及,传统戏曲面临着受众老龄化、传承人才短缺等挑战,而此次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扩大了戏曲艺术的传播范围,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在展演现场,不少 00 后、10 后的年轻观众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一边观看演出,一边用手机记录精彩瞬间,还通过社交媒体分享自己的感受。“以前觉得戏曲离我们很远,这次看完演出才发现,原来戏曲这么有魅力!” 阜阳师范大学学生李佳琪说,她已经预约了后续的几场演出,还打算和同学一起学习简单的戏曲唱腔。这种年轻群体的关注与参与,为传统戏曲的传承注入了新鲜血液,也让千年文脉有了更广阔的传承空间。
![]()
“暖城阜阳” 的城市温度,在此次展演周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从精心布置的演出场馆到热情周到的志愿服务,从免费开放的演出政策到融入城市生活的交流活动,每一个细节都让参演者和观众感受到了阜阳的包容与温暖。来自山东的吕剧演员孙艳梅告诉记者,刚到阜阳时,志愿者就主动帮她解决了住宿和交通问题,剧院工作人员还为演员们提供了专门的排练场地,“阜阳不仅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更是一座有温度的城市,在这里演出,我们感受到了家人般的温暖。” 而对于阜阳市民来说,这场家门口的文化盛宴让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每天傍晚,大剧院周边都热闹非凡,戏迷们聚在一起交流看戏心得,孩子们在文化展示区感受戏曲魅力,构成了一幅 “戏韵满全城,人人皆参与” 的生动画面。
![]()
淮河潮涌,戏韵悠长。首届淮河流域戏剧展演周的落幕,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正如黄新德所言:“戏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传承好、发展好传统戏曲,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未来,随着区域文化协作的不断深化,随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持续推进,相信淮河流域的戏曲艺术将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千年文脉将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注入不竭动力。而 “暖城阜阳” 也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继续深耕文化建设,让更多优秀传统文化在这片热土上绽放光芒,让城市因文化而更具魅力,因艺术而更有温度。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