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安徽籍学者,一场百年戏曲争议,一个关于文化根源的思考
![]()
“黄梅戏到底来自湖北还是安徽?”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在2025年的夏天掀起了一场文化论战。
事情起因于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的一条宣传视频,视频中明确写道:“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冈市黄梅县”。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句话立刻引发了安徽网友的强烈反应:“安徽黄梅戏怎么成了湖北的了?”
在这场争论中,一个关键人物默默站在了风暴眼——他就是聂圣哲,安徽休宁人,《中华艺术论丛》主编,一位与黄梅戏有着深厚渊源的学者。
黄梅戏的前世今生
要理解这场争论,我们得先了解黄梅戏的基本脉络。
根据《辞海》的介绍,“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调”;而《现代汉语词典》则注明,黄梅戏是“安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因基本曲调由湖北黄梅传入而得名”。这两种权威工具书的表述,已然勾勒出黄梅戏的跨省血脉。
历史的细节更加生动。清代黄梅县艺人逃水荒到江西波阳搭班唱戏,早年的黄梅戏女艺人江六奀从湖北黄梅县到江西演出——这些记载都印证了黄梅戏随着人口流动而传播的路径。
黄梅戏就是在鄂、皖、赣三省毗邻地区的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从诞生之初就带着跨区域的基因。
聂圣哲:行走在黄梅戏世界的安徽学者
在这场争论中,聂圣哲的身份颇为特殊。
作为安徽休宁人,他却是黄梅戏现代化的推动者。早在2003年,他就编剧并导演了当代黄梅戏《公司》,由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出品。这部作品在2003年11月首演,可说是黄梅戏走向现代题材的一次重要尝试。
聂圣哲还主编了《中华艺术论丛》第6辑“黄梅戏研究专辑”,这套丛书第12辑中更是收录了题为“从黄梅剧《公司》看中国戏曲的现代性改革”的文章,显示出他对黄梅戏改革与发展的持续关注。
作为一个跨学科的学者,聂圣哲对黄梅戏的贡献不在于溯源,而在于开拓其未来的可能性。
官方定论与民间争议
在当代,黄梅戏的发源地问题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它牵动着两地的文化认同。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黄梅戏由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梅县共同申报并入选。这种共同申报的方式,本身就承认了黄梅戏与两地的深厚渊源。
《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表述更为全面:黄梅戏“发源于湖北省黄梅县,发展形成于安徽省安庆市”。青年学者梅杰的观点或许能代表学界共识:“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系中国戏曲理论界的公认”。
然而理论上的共识,未必能平息情感上的认同。2025年的争论就是一个明证——当湖北方面强调起源,安徽网友立刻想到严凤英、王少舫等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以及《天仙配》《女驸马》等经典剧目。
淡化争议,共同传承
面对争议,两地的态度却出奇地一致——放下争论,共同传承。
黄冈市文化和旅游局工作人员回应:“网友们争这个起源其实没有意义,两个地方把黄梅戏剧种一起发扬光大就好了”。
黄梅县黄梅戏艺术剧院的工作人员也表示不参与起源争议,“我们专注做好自身工作就行了”。
安庆市文化和旅游局的相关人员也说:“黄梅戏的起源属于学术之争,学界并无定论,也不宜定性。我们不必纠结于此,当下的重点是传承和发展”。
这些回应体现了一种成熟的文化观:发源地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让传统艺术在当代焕发新生。
文化的河流,不分源头只问奔流
回看聂圣哲与黄梅戏的关系,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作为安徽人,他并没有拘泥于黄梅戏的“籍贯”问题,而是专注于如何让这门传统艺术焕发现代活力。
他编导的黄梅戏《公司》正是这种理念的实践——用传统戏曲形式表现当代商业生活,这本身就是对黄梅戏最好的传承与发展。
文化就像一条河流,它的伟大不在于发源于何处,而在于它流经哪些地方,汇聚了多少支流,滋养了多少土地。黄梅戏从湖北黄梅的采茶调出发,在安徽安庆成长为参天大树,这恰恰证明了它的生命力与包容性。
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执着于“我从哪里来”,而是思考“我要到哪里去”。
今天,我们谈论聂圣哲与黄梅戏,不只是谈论一个学术话题,更是在思考:在全球化时代,我们该如何看待传统文化的起源、传承与创新?当我们在争论“这是谁的”时,是不是忽略了“我们如何让它更好”这个更重要的命题?
黄梅戏的魅力,也许恰恰在于它从不受限于一地一域,它属于所有热爱它的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