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考古队是真的万万没料到,路边顺手搭了个赶路的放羊女孩,竟然直接带他们找到了藏在深山里六百年的大秘密。
![]()
去年在西藏札达县,四川大学考古研究所的队员们开车路过皮央村的时候,远远就看见个藏族小姑娘在路边慢悠悠地赶羊。队员们见她赶路不易,就好心捎了她一程,路上闲聊的时候,女孩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说,附近山崖上的山洞里画着“会飞的仙女”。
![]()
就是这句孩子气的随口描述,让考古队当场就立刻调转了车头——后来被证实是皮央·东嘎石窟群的那些壁画,已经安安静静在海拔4000米的山洞里等了整整六个世纪。
![]()
考古队员后来回忆起初见壁画时的情景,还忍不住感慨:“整面墙的菩萨眼睛跟在发光似的,朱砂混着骨胶调出来的颜色,鲜亮得就跟昨天刚画好的一样。”这种用天然矿物颜料加上骨胶的古老绘画技法,让壁画上的蓝绿色彩,哪怕历经了这么多朝代更迭,依旧没怎么褪色。
![]()
最让人觉得意外的是,这么大片规模的石窟群,在历代的文献资料里竟然半个字都没记载过,就跟个被历史彻底遗忘的保险箱似的。当年放羊女孩给考古队指路这事,说出来真跟巧合似的,好比你去菜场买菜,结果摊主随手递给你一张真正的藏宝图。
![]()
她每天都在山坡上放羊奔跑,那些被大人们当成普通山洞的石窟,在她眼里就是藏着“飞天美人”的专属秘密基地。可就是这种当地小孩眼里习以为常的常识,反而成了打破学界研究盲区的最佳突破口。
![]()
后来考古队仔细清查的时候才发现,这哪儿是什么单个山洞啊,根本就是密密麻麻近千个洞窟组成的大型佛教遗址群。这些洞窟里,有的是专门用来礼佛的佛殿,有的则是供僧人打坐修行的禅修窟,密密麻麻的就像蜂窝一样嵌在陡峭的悬崖上。
![]()
壁画的风格里混着克什米尔的卷草纹元素和中亚特有的青金石蓝,一眼就能看出是古格王朝时期佛教艺术的主流遗存。这么跟大伙儿说吧,这感觉就像突然找到了元青花的完整生产线,而且还是那种保存得特别完好的。
![]()
现在的皮央·东嘎石窟,已经成了藏传佛教艺术研究领域里公认的教科书级案例。但现在想想还挺让人后怕的是,要是当时考古队没让那个女孩搭车,要是孩子没随口提起山洞里的画,这些能堪比敦煌壁画的宝贝,可能现在还在山里的风里慢慢剥落呢。
![]()
这种充满偶然性的发现,总能让人想起前些年陕西农民挖水渠时意外撞见兵马俑的事,真不知道有多少重大发现,都差那么一点点就被永远错过了。
![]()
目前四川大学和西藏文管会还在继续合作做石窟题记的整理工作,但有个矛盾也变得越来越明显:这些藏在深山里的珍贵文化遗产,到底该圈起来专门做研究,还是适度开放给游客参观?
![]()
去年布达拉宫每天限流2300人,都还能被游客踩坏门槛,皮央·东嘎这地方要是真开放了,估计得排老长的队。可要是完全把它封闭起来保护,又实在对不起它作为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珍贵价值。
![]()
古格王朝当年就那么莫名其妙地消失在了历史长河里,现在就连它的都城所在的札达县,都常年刮着能把人吹跑的大风。倒是这些画在冰冷石头上的菩萨像,只用了当年最便宜的天然矿物颜料,却硬生生扛过了无数战乱、漫天风沙和漫长的遗忘。
![]()
可能真正的文明就是这个样子吧,当年那些画家们爬在简陋的脚手架上,对着冰冷的岩壁一笔一笔描描画画的时候,哪儿能想得到他们是在给六百年后的世界留纸条啊。
![]()
现在要是再去西藏的皮央村,还能偶然遇见当年那个放羊女孩的小伙伴们。要是问起山洞里的飞天,孩子们还会笑着指着远处的山崖说:“那些跳舞的姐姐啊,一直都在那儿呢。”
![]()
可在那些学术期刊上,学者们还在为壁画里的某个小手印,到底是密宗特殊符号还是普通颜料剥落的痕迹,吵得面红耳赤的。有时候历史就是这么有意思,当地人眼里世代相传、习以为常的小常识,到了竟意外牵出千年秘密!专家学者那儿,就能变成轰动整个学界的重大发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